第五百九十四章 教书先生(1 / 1)

在街上蹓跶了半天,李牧领着小婵返回了苏家,大家格外热情。苏家的下人、管事儿的,以前遇到了顶多会不冷不热的打声招呼,这次远远的就喊姑爷,满脸带笑。苏檀儿这些堂兄弟,早前碰到只有部分会打声招呼,其他都装作没看见。这次,明显也热情几分,还有几个专门跑过来和他的打招呼聊天的。“什么…宁毅,没想到你有如此有才华!”“什么…妹夫,老太公的眼光果然极好。”就连他回到小楼之后,不少丫鬟小厮,围在小院前,满脸好奇的对着他的住所指指点点。李牧知道,昨夜的事,经过大半天的发酵,彻底传开了。傍晚,小婵又叽叽喳喳说起了苏家的八卦。“姑爷,你不知道,现在整个苏家都知道你是个大才子,都夸小姐眼光好呢,找了这么好的夫婿。”“还有,我听说,姑爷你很快就会去私塾当先生了。”小婵叽叽喳喳说了一通,李牧也算听明白了,他展现出来的才气,让苏家对他的去处再也没有任何争论的余地。以前说什么去店铺当账房,或者去小店当掌柜,现在提也没人敢提了。一个在整个江宁都有几分名气的才子,你们就让他做账房或者掌柜,完全是羞辱读书人,这种事苏家承受不了。更何况,真这么做了,绝对成为其他家族嘲笑的对象。多少家族耗费了多少资源,想培养一个有名气的才子而不可得,你们如此糟蹋,简直是鼠目寸光,不可与谋。即便去私塾教书,以李牧的名声和展现出来的才气,也是大材小用,未来传出去也少不得被人说苏家苛责他这位才子。只是,苏家除了这处私塾,还真没地方安置他。……不过几天功夫,这件事便定下了,苏老太公还专门叫他过去聊了聊。苏家的私塾名叫豫山书院,附近当然没有豫山,据说是苏家祖地的一座山,便拿来为私塾命名。这里除了招收苏家的子弟外,也收一些有关系的外人,包括苏家名下那些掌柜的子弟。书院距离苏家不太远,在一条比较清幽的街道上,灰瓦白墙,里面还有一小片竹林。“豫山书院”的牌子,据说是花重金润笔,请一位大儒写的,走进里面,倒也有几分书香氛围。书院有七名先生,师资还算雄厚,山长苏崇华是苏家人,早年中过举,当过几年官,据说无甚建树,只能回来教书,培养苏家下一代。除了老师跟学生,此外还有厨娘、杂役之类的下人。苏崇华或许因为李牧的名气,或许是因为他是苏家未来执掌家业的苏檀儿的夫婿,对他倒是挺客气的。毕竟是混迹社会多年的老油条,不会做无缘无故刁难人这种无聊的事。特别是他这种一看就不好惹的。原本,李牧无才无名,也不知学问如何,按苏老太公的意思,计划安排他带那些刚启蒙不久的幼童。如今李牧才名远播,这么安排显然不合适了。苏老太公为此事也和李牧沟通过,说以他的才学教小孩子确实有点委屈,让他去书院也只是找个事做,并不是把他限制在书院,也不用承担多少教学任务。苏崇华也知道苏老太公的意思,和李牧沟通过后,决定由他负责一门小课,时间很宽松,一两天来一次书院就可。李牧欣然应允,这样挺好,他可不会没事给自己找活。……在请教了书院的两位先生之后,李牧发现,在古代若不想当一位名师,当一位普通的教书先生,其实也挺简单的。特别是古代不像现代,没有那么多门类,也没有那么多课本,从三字经之类的蒙学开始,到四书五经,也就那么多本书。许多书都是翻来覆去,学了一年又一年,不但倒背如流,每个字每个词的意思、写法更要熟稔无比。到了科举考试中,从四书五经中随便拿出来一句话,就要能写出一篇言之有物的文章。于是乎,他这个先生当的确实简单。本身,豫山书院就相当于一处蒙学,苏家的子弟十几岁后,如果在读书方面稍有些天分,就会被送去官学,或者一些知名的书院。在这里读书的,要么年龄小,要么读书天分普通,需要学的书并不多。李牧一般都是领着他们读几遍书,然后让他们摇头晃脑的接着读,等读熟了,再对书里面的意思做一个初步的讲解,让他们继续读。直至能够背诵默写下来,再对文章做更进一步的讲解。读不好,背不会的,戒尺也不是摆设,打打手板也能给他们一个完整的童年。这里对严师还是挺喜欢的,如果学不好,打手板只是轻的,屁股打肿了家长也只会感谢先生,觉得是先生负责。那种和学生打成一片,甚至交朋友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自然是好的。在家长看来,这样的教书先生显得有点轻佻,不庄重,甚至有辱斯文。相应的,在古代这种尊师重道的大环境下,班上的学生对先生的那种敬畏,也绝不是现在能比的。毕竟是惟师惟上的古代,天地君亲师,师也只排在父母后面。……在书院待了半天,回到小楼上,便听到杏儿又在用“千里共婵娟”打趣小婵和娟儿。小婵刚开始还有些羞涩,觉得姑爷写我干什么,被打趣多了,也就不在意了。毕竟她现在算是姑爷的贴身丫鬟,是几个丫鬟中和姑爷最亲近的,看着千里共婵娟,想到被写进词里,心里甚至隐隐有些高兴。娟儿心情就有些复杂了,她和姑爷接触不算多,姑爷却把她也写进去了,每每想起都不由得有些胡思乱想。有时被杏儿打趣的急了,也会羞得脸色通红,心里默默想着:“姑爷干嘛要写这句啊!干嘛带上我和小婵。”导致这几天,每次见到李牧,都低着头,脸色红红的。这里面心情最复杂的,还是苏檀儿。原本以为嫁的是书呆子,后来接触中发现相公应该有些小才气,最近发现相公有可能是名大才子。夫君越来越优秀了,苏檀儿自然是高兴的,但她发现自己越来越看不透夫君。古代的背景下,便是再聪慧再独立的女孩儿,只要嫁了人,谁又能不在意自己的夫君呢!这几日忙忙碌碌之余,苏檀儿也派杏儿去相公以前居住的胡同。这样的事,成亲前便干过,那时打听出来的消息是,相公成日在家读书,极少出门,人比较老实木讷!结果,相处这些时日,相公根本不像打听出来的那样。这次,杏儿再去打听,结果同样出乎意料,甚至两极分化。有些人听到宁毅的名字,明显疑惑了好大一会儿,在杏儿提示了几遍是住在某家某院的男子后,对方才渐渐想起来。“你说的是那个书呆子呀!”又或者:“你问的难道是宁家那个小子,听说入入赘到什么地方去了。”“你问学问怎么样?那谁知道,想来也不好,学问好干嘛入赘呀。大概是觉得自己功名无望,才走的这条路吧。”打听出来也有完全相反的说法。“立恒呀!怎么不知道,我看着他长大的,这孩子从小就不一般,聪明的很,听说邹夫子都夸他是神童,未来前途无量。你难道没听说他写的那首水调歌头?你说不是神童能写出来嘛!”也有的人说:“立恒嘛,他学问一向惊人,只是比较低调稳重,不喜欢与人攀比。不像那些所谓的江宁才子,肚里没多少墨水,名头叫的倒是响亮,哪像立恒这么踏实低调。我早就说他肯定有展露才华的那一天的,你瞧,水调歌头一出,你们知道立恒有多厉害了吧!听说咱们江宁最有名的才子,李公子和曹公子都甘拜下风。”“至于立恒为什么入赘,还不是他这个人,人品太好,心眼太实,太重承诺,长辈定了婚约,必须要守的。千金一诺知道不知道,功名利禄对他来说比不过一个信字。”“当然,我也听说了,苏家的这个苏檀儿小姐,是一个国色天香,倾城倾世的佳人,和立恒二人一见钟情,海誓山盟。立恒为了不辜负她,也情愿入赘。只可惜了我立恒老弟,用情至深,为了承诺,为了不辜负苏檀儿小姐,情愿放弃功名利禄,干当一个赘婿。”杏儿目瞪口呆的听完,几乎带着满头问号走出这条胡同的。随后,她又来到教宁毅读书的邹夫子那里,可惜邹夫子一年前就已经去世,打听的时候,邹夫子的遗孀几乎不记得曾经有这么一个学生。杏儿再三提示之后,连写水调歌头这件事几乎都说出来了,邹枣子读书 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