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六日之途(2 / 2)

但二人还未弹冠相庆完毕,传令就急忙来报——高文出动大军,兵分两路,其中主力一路奔着维尔西吉尼亚而来!

“怎么可能,他怎么还有余裕出动这么多人马?”卡塔尔姆有很多理由不相信这样的消息。

比如先前的一系列战斗,高文的军队需要大量的补给和长期休养;

又比如整个色雷斯被军队来回厮杀,狠狠“犁”了数遭,怎么可能支撑高文三万多军队的行动(高文从亚德里安堡带来一万五千人,乔瓦尼本来指挥一万八千人);

又比如……

但不管卡塔尔姆如何想不通,高文的大军实实在在地来了。

其实没别的原因——陆军院大公爵、帝国凯撒布雷努斯又从特拉布宗地区募集到一批粮食,它们是经由哈扎尔海航路自四周购来的,而后船载运到梅地亚港,再由都城的巴塞丽萨组织人手和车辆,火速运抵维克隆堡。

足够支持高文三个月的总体战动员。

卡塔尔姆虽然是个久经沙场的武士和将军,但他缺乏了一项最根本的才能,那便是“战略眼光”。

他不知道的是,平定了小亚细亚和亚美尼亚后,修筑了交通并使用两面海洋的水运,高文补给的速度到底可怕到什么程度。但布雷努斯是有发言权的,他在事后于回忆录里有些得意地宣称,“当时我在普鲁萨城坐镇,使用攸克兴海的船只,一袋谷物或肉从法希斯港上船,三日不到就能到博斯普鲁斯海峡,再过三日就能出现在维克隆军营热气腾腾的锅里。”更何况除去“速”的优势外,“量”的优势也是非常明显的,拥有五百万劳作人口的高文可以动员起来的伟力,绝不是区区支保加利亚叛军所能比拟的。

另外自维克隆出发前,高文在地图桌前就针对当前局势做出了详细的规划部署。

“现在在精神上我们处于最难的阶段,罗马的公教会和朕反目,正教会又多次掣肘于朕。”皇帝的语气甚至带着些黯然,说完他将磷火之剑扔在面前的地板上,铿然作响,剑鞘带着剑身在其上旋转滑动,“如果你们当中有人认为朕是真的丧失了理智,贻害了国家、信仰和民众,是个伪信者,那么就拾起这把剑杀掉朕。”

诸位将官都沉默不语,说实话现在新皇帝陛下对旧世界“破”得力度如此大,他们早已也被捆绑在同一辆战车上无法回头——有人不理解皇帝的想法吗?肯定有;有人想弑杀高文吗?可能也有。

但杀死了高文后,自己那么多圣俸采邑,自己在特辖区工坊和伊科尼乌姆商贸大公司里的红利又怎么办?

没人能给出合宜的答覆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