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故地重游(2)(2 / 2)

移情别恋 东方远行 1983 字 2022-12-17

司机有些异样地看着宫小军,他实在是不明白他们要到那里干什么。

车在毛主席的雕像前停下来,宫小军付了车费,就让司机走了。

敏是被宫小军从车上搀扶下来的,她脸色有些苍白,目光也有些呆滞。

那个草棚子已经没有了,石桌石凳更不复存在,冬日的阳光正从毛主席雕像的左侧照射过来。那块豆地已经变成了一方鱼池,里面养着省城人爱吃的鲤鱼,这时正有几只鱼跃出水面,白白的肚皮在阳光下闪亮着。豆子地四周的那条小路还有,只是已经变得坑坑洼洼如同长了疥疮的头皮。毛主席的雕像此时正迎着北国的寒风威严地仡立着,目光和蔼而又不乏威严。他老人家的身上一尘不染,光洁如初,就像有人刚刚清洗过一样。

宫小军和敏就这么无声无息地站在毛主席雕像前,他们的思绪已经回到了二十多年前。

宫小军觉得这时应该说点什么,就像久不回家的孩子见到日夜思念的父母一样。

“毛主席,我们回来看您了。”良久,宫小军冲毛主席雕像深深地鞠了一躬,说。

“哎,你们是干什么的?”蓦地,有人从他们的背后喊道。

宫小军和敏都吓了一跳,他们回过头去,寻找声音发出的地方。

声音是从不远处的一个小房子里发出的,此时正有一个背驼腰弯头发花白的老者站在小房前。

这个老者便是曾受到过毛主席批评的刘宝明。几年前,他承包了毛主席视察过的这块豆地,在刘庄镇镇长的建议下改成了鱼池,是专门为省城的某些官员和大款们准备的。每到周日,毛主席雕像前就停满了各种各样的毛主席他老人家生前也没见过的高级轿车,钓鱼者将一支支渔竿伸在池塘里,贪嘴的鲤鱼就成了他们饭桌上的美味佳肴。钓鱼者一般都是上午来,下午走,中午由镇长陪着吃一顿饭。当然不是白吃,许多优惠政策和经济合同就是在这时候谈妥的。由此,刘宝明也就有了可观的收入。不过,这钱不是钓鱼者给的,镇**每月与他结一次账,数目不能算些有一次,镇长喝多了,送走了省里的要员后还拍着刘宝明的肩膀表扬了他,说他为刘庄经济的大发展作出了贡献。毛主席雕像的光洁如初也是他的功劳,先前他每半个月都要搭上梯子爬上去,认认真真地清洗一次。如今已经不能爬高了,他就让孙子代劳,尽管孙子有点不情愿,但是为了每次二十元的“小费”也就干了。

最先认出刘宝明的是宫小军,他对刘宝明的熟悉程度要超过敏,这是因为他那次领错了口号后曾和刘宝明一起到黄河大坝参加过两个多月的劳动。这种劳动带有惩罚的性质,吃住行都不自由,就像现在的劳动教养一样。宫小军和刘宝明同住在大坝上的一个草棚里,白天他们挖土筑坝,晚上接受批判教育。他们相处得也挺好,每人一顿一个玉米饼子对年轻力壮的宫小军来说显然是不够的,刘宝明就将自己的一半送给他,独自挨饿。这使宫小军十分感动,1978年考上大学临走的时候还对刘宝明说过一定不会忘记人家的话。现在面对刘宝明,宫小军感到有些欺骗了人家的意思,说了不做,还不如不说呵。

宫小军三步并作两步跑过去,紧紧地拉住刘宝明的手,说:“刘大爷,你不认识我了,我是宫小军呵。”

“宫小军?那个‘形势小好’的宫小军吗?”刘宝明的脸几乎要贴到宫小军的脸上,说。

宫小军不好意思地笑了,说:“刘大爷,这么多年了你也还记得这事儿?”

刘宝明也笑了,露出一口黑黑的残缺不全的牙,说:“怎么会忘呵,就跟在眼前似的。”

“敏,快过来,这是刘宝明大爷,你不认识了?”宫小军冲在毛主席雕像前愣神的敏喊道。

敏这时的思绪仿佛是静止的,她的脑海里一片空白,就像掉了信号的电视机屏幕一样。

“过来呀,敏。”看着敏一动不动,宫小军又喊道。

敏终于走到小房前,她一把握住了刘宝明的手,说:“刘大爷,你好。”

“好,好,”刘宝明抬头看了眼池塘,说,“你看这鱼长得多好呵,春节前到你们城里肯定能卖个好价钱。”(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