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纪录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描述日军战争潜力的特写,是刘云最看重的部分。
为了策划一次对日寇据点的歼灭战,在埃德加以及摄制组到来之前,军区参谋部就开始寻找合适的歼灭对象。
不过,自从鬼子退缩到了根据地外围的各个据点、城镇等处之后,很快就构筑了完备严密的封锁线,以及快捷的增援和机动方式。其战术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小股部队绝不随意外出,以免中了八路军的埋伏,或者“围点打援”之“奸计”。
所以,一旦八路军拔除某处据点的战斗打响,“皇军”的大部队几乎都能够很快驰援,最后很容易打成拉锯战、消耗战的烂仗!
但是,此次日军在游击区进行“清查户口”,给八路军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战机。
上午,草丛内,埃德加及其助手躺在一个伪装的草棚内。虽然天气已经很热了,但是这两个洋人却丝毫不敢乱动,因为距离他们大约两公裡外的地方,就是日军的炮楼。
为了消灭这批犯下了累累罪恶的日寇,八路军与摄制组、采访组在天亮之前,就悄悄潜入了日军的家门口设伏。
中午,炙热的太阳,晒得潜伏的人发软。因为温度过高,接近地面的景物,光线已经发生了扭曲变形。
“上帝!”助手忍不住抱起日本军用制式水壶狂灌,但又马上丢下了早已空空如也的水壶,最后又不甘心地看着高高耸立的炮楼。
如果德国人胆敢在欧洲的占领区,特别是法国抵抗力量活跃的地方,围起这么一块据点,树起这么一栋孤零零的炮楼,恐怕早就被当地的游击队,用炮火打得不成样子了。
埃德加也热得不行了,在草棚内辗转反侧,一副不得安宁的样子。
这次拍摄八路军伏击日本运兵车,刘云只用了两个连的兵力。让埃德加感到非常惊讶的是,八路军战士们的耐性极好!他们盖着杂草之类的伪装,趴在草丛中,数个小时也一动也不动!而与此相反的是,摄制组和包括自己在内的采访组,都得到了一个能遮阳的伪装草棚。
下午,吃了一点干粮的埃德加,无力地放下一张两个月以前、陈旧得发黄的《晋察冀日报》,心裏在默默祈祷——希望日本军队的车队快些过来,再不来就要中暑了。
助手从地上捡起那份《晋察冀日报》,看着它的头版头条,低声问道:“埃德加,您说这到底是不是真的?”
敌后报纸的头版头条是一份调查报告,全文如下:“……驻华北地区的日军已极端穷困潦倒!据我们的调查,盂城、上社、下社、椿树底、河口、耿镇等地的敌人,在冬季天气寒冷之时,敌军却一直拖到天气转暖才更换冬装!
在五台山上冰雪凛冽中,即使是穿了棉衣的八路军战士,也感觉异常寒冷,而素不习惯寒冷的日军,穿着秋装在雪花与寒风中巡逻,执行作战任务,其战斗力削减程度可想而知!
日军在这种给养和军需品匮乏的情况下,开始抢夺民夫的棉衣,用破皮鞋强换民夫的棉鞋,抢夺民夫们的旱烟(卷烟匮乏)……
在天气转暖之后,日军又来不及更换轻便服装。和我军作战时,厚重的冬装就像乌龟壳……
在粮秣给养上,敌人陷入了更加窘迫的境地。
根据日军战俘和被抓进据点内的民夫交待,敌人每日三餐都只吃一些杂米饭(即少许大米拌上高粱),配以少量的南瓜和山药充当蔬菜,个把月不见肉荤是正常现象!
日军通常是老兵四人一小碟,新兵六人一小碟,但差不多都是三口便吃光了,而且每人每顿还只能吃一碗饭。因为吃不饱,日军只好成群结队地出来抢劫。在乡下,曾经传闻敌人为了粗粮而大打出手的事情……”
‘注:以上内容全部属实。’
埃德加有些虚弱地瞥了一眼报纸,非常想找日本战俘,把这些事情问个清楚。
如果这份报纸所讲述的情况完全属实,那么,这就是一份最真实日军战争潜力的报告。
“我很怀疑这是不是中共方面的宣传。”助手舔着干瘪裂缝的嘴唇,指着报纸对埃德加问道:“从这份报纸上看,日本军队好像很难坚持下去了。”
这份报纸把日军描述得实在是太落伍、太不堪了,很难想象美国国内的政治家们,看到这份报告后会有什么想法。
‘注:在历史上,日本军队吃不饱,既是当时客观条件下无可奈何的普遍现象,也是日本上层建筑、民族传统刻意追求的结果——“部队吃得太饱了会削弱战斗力”!所以,哪怕日本军队在最风光的年代,日本军人也是吃不饱的!这甚至影响到了当时作为敌对方的蒋某人及其夫人,“因为日本军队吃得少,所以战斗力很强!”——使蒋某人及其夫人节食。’
助手正要说话,冷不防旁边有八路军低低地吼道:“注意隐蔽!鬼子车队开过来了!”
埃德加急忙端起照相机,将镜头对准了五十多米外的公路。
不到两分钟的时间,一阵汽车马达的轰鸣声由远而近,也许是因为快要进入安全地点了,车上的日军都松懈了下来。“皇军”除了嬉笑以外,还不断地拍打身边的“同伴”。
埃德加拨开草丛,凝视着越来越近的日军战车,片刻后,埃德加突然惊讶得几乎说不出话来,“上帝啊!这些汽车上居然有做工粗糙的假人!”
六辆汽车上,有三辆汽车上安置了假人!在颠簸的汽车上,真“皇军”松懈下来后,那些假“皇军”们依旧端着步枪实施“警戒”!
正在埃德加惊讶不已的时候,正前方一百多米远的地方,一棵枯树“扑通”一声倒了下去。
“快!”助手一把掀开临时草棚,举着照相机,露着半个脑袋(戴了日军制式头盔),对着公路上的日军车队“咔嚓咔嚓”地照个不停,一百多米外的草堆裏面,一架摄影机也对准了日本车队。
“轰、轰、轰……”剧烈爆炸声持续不断地传来,八路军拉动了爆炸威力巨大的连环地雷,紧接着又是以十几枚抛射弹砸在了鬼子车队中间,火光顿时冲天而起!
呛人的硝烟还没有散去,潜伏了八个小时、汗流浃背的八路军战士,仿佛从地下冒出来的一样,端着步枪,大声呐喊着冲向灰头土脸的日军残余士兵。
“埃德加,他们为什么不继续进行火力压制?难道他们不会打仗吗?”助手在拍照之余,非常不解地发现,八路军居然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和残余的日军进行起了白刃战!
如果用猛烈的炮火继续砸下去,基本上可以迅速消灭这支日军部队。
“八路军从红军时代起,就一直缺少装备、弹药(埃德加与红军接触得很早)!”埃德加想了想,又解释道:“这次突袭日军,出来的部队并不是很多!考虑到还需要迅速转移,他们能够携带的重装备也不多!而且,最主要的是,八路军还要从日军士兵的手中缴获装备,所以他们的炮火突袭,只能用在刀刃上,并且适可而止!”
在埃德加说话的时候,八路军的两门迫击炮,对跑楼内迅速冲出来的大批日伪军,进行了猛烈轰击!
十分钟后,围歼日军车队的战斗结束,侥幸没死又继续顽抗的日军全部被八路军就地处决。此时,埃德加既不口渴,也不疲倦了,心满意足地收起照相机,准备跟随部队撤退。
如此近距离地拍摄八路军冲锋的现场镜头,是极具震撼性的!也许,这次的中国之行,可以再次轰动新闻界(第一次就是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国内的那帮人,应该羡慕自己了。
最后,埃德加在离去之际,又给那些从据点内冲出来、越来越多的日军拍摄了几张特写(已经被拦截在安全距离之外),随后在八路军的护衞下,向外围且战且走地撤离。
日寇追了一阵,在雷区挨了数枚威力巨大的跳雷之后,怕有埋伏又灰溜溜地退回去了。
……
这次作战,八路军在日军家门口,俘虏了一名被炮火震晕的日军伍长(下士)——这种侵华多年的日本下级军官,特征大多是满脸胡子,且意志非常坚定。
第二天,埃德加的采访组,继续追踪报道后续事宜。
根据地的战俘营,禁闭室内。
刘云、长谷川主持对战俘的审问,摄像机和照相机,对准了战俘疲倦的脸庞。
“你昨天晚上是不是没有睡好?”为了缓和战俘的紧张心理,刘云很随意地对战俘用日语问道。
半天也不见战俘说话,刘云只好又换了一个话题,继续说道:“你之所以能来这裏,实际上是被‘警备队’的人给卖了!你们出发的时间、歇脚的地点、编制等方面的情报,都是他们提供的!”
鬼子愣了半天,突然“嗷”的一声怪叫发狂了……
鬼子身后的摄影机和照相机,立刻扑捉到这个宝贵的镜头。
大概十几分钟后,一切又安静下来了,鬼子的额头上也缠好了绷带。
“据说你们据点内都点大麻子油(一种土质油,质量很差),为什么不用煤油?”刘云不想再刺|激这个鬼子兵了,打算随便问几句就走。
“因为我们要抵制英美货,所以不点煤油……”鬼子战俘愤怒之极地看着刘云,嘴唇都要咬出血来。
刘云顿时哑然失笑,对摄影机挥挥手,示意可以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