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着参汤劝用的正是被他们兄弟三人自幼抚养成人的徒儿。
浅呷了一口参汤,放下汤碗,老人爱怜的看着孝顺的徒儿,但看到徒儿那面无表情的脸孔,他不由得又叹了口气。
“青儿,我问你,你恨你二师父吗?”
听见这句话,徒儿连忙跪下道:“徒儿不敢!”
但他脸上的表情却露出笑容,丝毫没有一分“不敢”的样子。
老人却不以为意,因为他很明白这是为什么。
“你二师父以前动不动就处罚你还不许你哭,其实是用他的方式为你好,只是希望你成材,罚你还不许你哭反而要你笑也是有原因的。”
“二师父精于武学,他认为胜败不是完全取决于武功高下,气势也是很重要的,当高手过招时焦躁不安会使自己气势减弱,而忿怒、痛苦和悲伤,除非是打算与敌俱亡,不然也是有害无利。”
“所以武者和人交手会尽量使自己喜怒不形于色,达到不动心的境界,为此他自小训练你,除了让你不易显露情绪,更进一步让你做出相反的反应,感到悲、怒、苦时都会笑,好让你能在交手时欺敌、惑敌。”
听到这些徒儿仍是一脸笑容,老人内心觉得二哥的作法真是错了。
为了欺敌、惑敌而抛弃了正常的感觉和表情,面对敌人时是有利,但更多时候他要面对的是亲人朋友啊!
没有办法正确表达悲、怒、苦的他又要如何面对那些人。
为了得到这种成果,以前二哥只要徒儿稍有过失就重罚,若是哭泣或露出痛苦表情就罚的更重,只有他笑着受罚的时候才会减轻处罚。
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孩子的感觉和表情已经被扭曲了。
想到这老人竟然落泪了,而徒儿以为老师是想起兄弟而悲伤,连忙请老人节哀。
但他的脸上仍是挂着那种不搭调的微笑,让他的安慰变得十分怪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