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道大师黄珍,出生于末法九九七五年,今年四十又八,乃是丹宗名家‘岐山子’的亲传弟子,其人少时聪敏好学,悟性绝佳,早早便通识百草,熟知药性,为将来成为丹道大师打下坚实的基础。末法一零零零零年,年仅廿五的黄珍通过丹宗堪称龙门之会的丹道大考,正式以受封丹道大师,一跃成为宗门长老,位比地阶。又二十余年来,屡屡活跃在中州,南荒两域的修真界中,曾为多位地阶高手,名宿,强者效劳,丹成足额,信誉卓著,为各方所称颂敬佩。黄珍的手中,掌握着师门一系炼制诸多三宝大药的秘方,也擅长于帮助御灵师们炼制灵物融炼强化所需的各种丹药,正是适合这次处置饕餮本源的丹道高手。本来黄珍已有预约,是为五大世家之一,中州山城林家的一位长老炼制丹药,但因着苍云宗和丹宗的合作关系,还是放下手头之事,赶了过来。这次丹宗不可谓之不配合,除了黄珍之外,还有几位身份地位和丹道造诣并不逊色太多的丹道大师也赶来了,但因为术业有专攻,他们还是退居二线,作为这次祭炼的助手。再加上,各自的门徒,助手,也都是些功成名就的丹道高人,在册的炼丹师,便是相当于足足六位地阶御灵师,宗门长老,还有十多位真传弟子级数的人过来帮忙。由于北疆战事已经平息,挪移法阵又恢复了交通往来,这些丹宗之人在九月中旬,便来到了苍云宗总舵。宗主于世贤亲自带着方乾元迎接这些丹宗高人,并为他们设宴,接风洗尘。这个时候,方乾元也终于见到了将要为自己炼制宝丹的丹道大师。黄珍是一名其貌不扬的半老男人,由于常服灵丹,竟然也拥有地阶一转的修为。同行的丹道大师,但凡不是依靠自己先天禀赋修持上去,而是借助外丹之法强行突破的,都是同样的前期修为。这倒不是外丹之法有所缺陷,事实上,它是比兵人之道还要成熟得多的道途,只不过,这些大师们本来就是太平修士,长年累月研习丹道,并不注重个人修为提升,即便是追求长生不朽,也多依赖服丹食气来完成,可以说是他们的特色。“说起来,方公子虽然是御灵师,但在我们丹道,也可以称得上是名人了,不过我们对你英勇善战的事迹不感兴趣,之所以称是名人,还是因为你是先天百宝转炼炉的发现者,这次我来,也恰好有一些细节方面的问题,想要当面请教。”黄珍学识渊博,态度和善,即便是和方乾元这样的年轻强者,也能相谈甚欢,不一会儿便已经和他聊得如同忘年之交。期间黄珍问及先天百宝转炼炉之事,倒是让方乾元大为意外。方乾元道:“请教不敢当,若是我正好知晓,当知无不言。”先天百宝转炼炉已经被苍云宗牢牢掌控在手中,即便真有什么秘密,发掘出来,也是对他们有利无害。黄珍也不客气,当即问起了发现宝炉的地方的各种情状。方乾元果然兑现承诺,一五一十的对他讲明了。有些细节上的东西,是连他自己都一时不曾注意的,还需细细回忆。不过在回答着黄珍问题的时候,方乾元也突然生出了一个念头。他冷不防问道:“黄大师,你可曾听说过,‘地煞银极丹’?”地煞银极丹,乃是和飞仙图录,魔神九变一起存放的秘宝,按道理,拥有这一奇遇的人,都能服食此丹,得享至少一次死而复生的机会。黄大师听到这个问题,不禁笑了起来:“当然知道,地煞银极丹乃是中古仙盟的杰作,也是我们母宗的出产之物,不过遗憾的是,即便在中古时代,这种蕴含长生道果,能够令人死而复生的神奇丹药,也是极其罕见的存在,时至末法,更是干脆失传了。”“不过,我宗曾有前辈,侥幸得到过一枚地煞银极丹,但并未服食,而是将其融解,用于分析研究,此丹名称,还有具体的功效,其实就是由我们丹宗前辈传出的。”由于方乾元不是丹道中人,黄珍也没有和他说的太明白,不过这种说法,还是让方乾元眼前一亮。“真不愧是丹道高人,竟然能够抵抗死而复生的诱惑……”黄珍道:“朝闻道,夕死可矣,区区一次死而复生的机会,其实也不算什么。而且方公子有所不知,此丹虽然能令人死而复生,但却仍然会消耗寿元和命元,因为构成生命的根本,还是在于生命本源,而地煞银极丹所酝酿的道果,是不足以凭虚化生的,它只是用于调配自身本已拥有的生命力,并不能凭空增加分毫……”黄珍见方乾元对此丹感兴趣,着重解释了一番。原来,地煞银极丹的死而复生功效并非绝对,若是击杀服食此丹之人时,提前提防到了这一点,一举磨灭其全部命元,还是足以彻底击杀的。这也与服食者本身的修为和生命层次有关。方乾元听到这里,神色一黯。他现在终于明白,父亲当年为何会忧思成疾,撒手人寰了,原来病根早已落下,只怕就是大变之后,心性保持平和,也不过是多活几年而已。时至末法,这种丹药的功效已经被削弱至最低,服食它的,又是区区一介平庸凡人……黄珍意犹未尽,却是又怀着感慨,提及另外一事。“其实在我们丹道中人眼中,地煞银极丹虽然贵重,但也着实称不上什么至高无上的宝物,这几千年来,通过收集各方典籍,秘录,参研推演,我们已经得出结论,它其实只是古修追寻长生不朽之中,用作试验的一种不完全产物,是劣化的替代品。”“竟有此事?那古修真正想要炼制的是什么东西?”方乾元问道。黄珍怀着几分向往,幽幽说道:“是一种蕴含真正长生不朽道果的至尊宝丹天罡金玄丹!”“天罡金玄丹?”方乾元微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