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大宋朝开科取士,凭的是文章优劣,可是作为宗室子弟,而且隐约是皇储的赵宗实当然与一般的士大夫不同,相对而言,更加看重文人士子们的务实能力,哪怕就和楚质见了两次面,聊了不过半个时辰,不过赵宗实却没有怀疑楚质诗词方面的才华,毕竟这是有目共睹的,精通诗词不代表就能治理好国家,半部论语治天下不过是一句笑谈,这个道理赵宗实心中非常清楚。
也不知道出于什么样的心理,心裏突然冒出考察楚质务实的能力的念头,问话之后,赵宗实自己也微楞了下,细细思索,随之明了起来,大概是觉得楚质的表现太过优秀,自己想为难一下他,这应该不算是妒嫉贤能吧?赵宗实哑然失笑,毕竟楚质的年纪太小,政治经验浅薄那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过话既然已经出口,自然没有收回之理,赵宗实随之露出饶有兴趣的神情,目光落到楚质的身上,准备只要听到几句昌盛、繁华之类的言语,自己就趁势下台阶。
莫明其妙看了赵宗实一下,楚质沉吟片刻,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见解,而是缓声说道:“唐太宗有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王子以为然否?”
“先贤帝王之言,自然有理。”赵宗实点头说道,目光有些讶色。
“景纯,你想说什么?”有些话赵宗实不好直接开口询问,作为小舅子,高士林责无旁贷地站了出来。
“才卿,你认为前汉之一朝,从何为衰落之始?”楚质笑问道。
古代的史书记录时采用的都是所谓的春秋笔法,讲究微言大义,根本不像后世的历史教科书,虽说具有明显的阶级特征,可是通俗易懂,而且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就算总结的经验教训可能或许会带有某些偏见,或者故意疏漏,但是要比古代的史书先进。
起码让个小学生读几年的历史书,就算完全不明白书中的历史事件到底是什么意思,以及所代表的含义,哪怕是人云亦云,但是也能说出些道理来,而才华出众的高士林,精通历代史书,听到楚质的询问,还要思索片刻,这才以不确定的语气说道:“似乎是哀帝,若不是他昏庸无道,死后也不会被王莽篡位。”
楚质轻笑了下,也没有表示,继续问道:“那唐代呢?”
“自然是僖宗,治国无方,被乱贼黄巢攻破长安,藩镇之乱也是由此始。”高士林毫不犹豫回答,五代长年战乱,天下动荡不安,宋朝的皇帝也不是笨蛋,自然要总结经验教训,把罪过推到唐僖宗身上,身为权贵子弟的高士林,自然是深受此教育,其实这也是一种进步的表现,毕竟在之前的朝代,亡国的罪过不是奸臣误国,就是红颜祸水,迷惑君王,全赖在别人身上,没有皇帝什么事情。
楚质轻轻点头,不过却故意露出一丝不以为然。
“看景纯的模样,似乎另有见解?”赵宗实问道,心中也燃起一分兴趣。
“见解不敢说,确实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楚质谦逊说道:“若是王子不嫌弃我年纪尚轻,见识不足,且容我妄加评论。”
“景纯有何见解,尽管直言,我等洗耳恭听。”高士林笑道。
“当年汉武帝在位时,秣马厉兵,承先帝之遗志,举全国之力,荡平西域匈奴,犯我大汉天威者,虽远必诛之豪言壮志,现在听来,也让人热血沸腾。”似乎轻描淡写说了段不相干的事情,楚质感叹起来,待屋内几人露出向往神情时,这才幽幽说道:“可惜汉代之衰落也是源于此。”
“衰落之始?”屋中几人惊讶之极,要知道历朝历代对汉武帝的评价非常高,在汉武帝的统治期间,大汉才算得上是一个帝国,倍受士大夫们的推崇,也是历代皇帝效仿的对象,连中原之外的异族也听说过汉武帝的名声,视之为英雄,用雄才大略来形容汉武帝一点也不为过。
这个时期正是汉朝国力昌盛,鼎盛的时候,怎么可以说是衰落之始呢?听到这话,连一向崇敬楚质的楚珏,心裏也泛起了嘀咕。
莫非是在哗众取宠?瞥了楚质一眼,赵宗实心裏怀疑,高士林更是忍不住开口说道:“景纯,何出此言?”明显有质疑的意思。
“难道不是,武帝之前,文景之治,钱粮满仓,堆积如山,可是为灭匈奴,满仓钱粮一朝耗尽。”楚质轻声说道:“虽然宣扬了国威,却留给后世子孙一个空虚的国库,如何不算是衰落之源。”
宋朝是一个不讳言财的时代,朝廷设置的三司衙门就是管理天下财政的,其长官三司使号称计相,民间的风气在重文之余,钱财之事也常挂在嘴边,显然在世人心中,才学与利益难分彼此,当时,士大夫为显清高,自然不会特意提及。
“景纯,这话虽有几分道理,不过却是太过牵强了。”高士林摇头说道。
“却不知王子认为牵强与否?”楚质也不介意,含笑询问道,心裏暗暗寻思,秦始皇做过的事情,武汉帝也一件没有遗漏,而且犹过之,最不可原谅的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锢世人思想,若不是眼光独到,为子孙选择对了辅臣,恐怕汉朝也与秦一样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