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朝议(1 / 2)

在北宋的幸福生活 1558 字 5个月前

三天时间一晃而过,正如何涉料想的一样,就算赵概与张尧佐都沉默不提楚质的事情,而天子赵祯却迟迟没有下诏决定应该如何安排楚质,事情就这样拖沓了起来,而汴梁城对此自然是议论纷纷,热闹了好一阵子,不过才一天时间,满城注意力却被真假皇子事件给吸引住,除了某些少女念念不忘之外,也没见有人提起了,毕竟相对而言,皇子真假才是牵动人心、影响深远的事情。

事情已经在民间传得沸沸扬扬,朝中百官怎么可能不知道,这日朝会,当内侍宣布朝议开始时,君臣非常有默契的先处理几件较为紧急的事情,其实事情皇帝与几个大臣早就已经商议决定好,现在只是走个过场。

事情解决完毕之后,崇政殿里忽然静了下来,等了半响,依然没有大臣出来奏言,这让赵祯感觉有些奇怪,上次朝会还为些小事吵得唾沫四溅,怎么今日全部都转性子了,对了,那小进士的事情还没有解决呢?无辜受累也蛮可怜的,赵祯暗暗寻思,毕竟是楚卿的子侄,如果待会有人进言,就顺水推舟赏他个官职吧,至于什么隐患之类的,赵祯又不是昏庸无道的皇帝,自然清楚什么叫做借口生事。

过了片刻,殿中依然静悄悄地,内侍张若水知道这时候应该轮到自己上场了,从皇帝的龙椅旁上前一步,暗暗吸了口气,就要扯开嗓子唱诵起来,却没有料到殿中末尾处突然站出来一个谏官,大声说道:“臣有事上奏。”

一肚子气憋了回去,差点没岔气了,张若水脸面涨得通红,恶狠狠的盯了那官员一眼,发现是谏官,又悄无声息的退了回去,惹不起咱躲得起。

谏官其主要职务是侍从规谏,是讽谏君主的官员,当然,有讽谏君主的谏院,自然就有监察百官的御史台,本来两者是各司其职,互不相关的,但是到了宋代,台谏司职开始合一,两者事权相混,谏官也拥有对百官的监察权,而御史也能向皇帝进谏。

作为天子的赵祯,对于正义直言的谏官御史,心中是又烦又喜,烦的是这帮人整天在自己耳连唠唠叨叨,不准这样不准那样,实在是让人心烦厌恶,问题是不听不行啊,明君就是要虚心纳谏、广开言路,而且谏官御史也是自己的耳目,底下大臣权贵谁人在外面作奸犯科欺瞒自己,自然有谏官御史向自己进言,离开了他们还真是不行。

希望不是谏自己的,仔细回忆下自己近日来的行为,应该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赵祯暗暗地安慰自己,随之和颜悦色道:“准。”

“陛下,近日来,京城之中有人自称是陛下之子,直言要进宫面圣,百姓闻言对此议论纷纷,影响极大,此事该如何处置,请陛下圣裁定夺。”谏官扬声说道,声音在殿中回荡。

赵祯闻言,脸色顿时变了,三子早夭的事情,一真是他心中之痛,如今居然有人想拿这事来做文章,简直是贼胆包天,不知死活。

“此事荒谬,陛下只有三子,都已早夭,从哪儿又冒出个皇子来,其中必然有诈,此人居然敢在京城中招摇撞骗,怕是居心不良,应亟加贬诛为是。”有官员察颜观色,见赵祯不悦,立即站出来说道,引得一片附和之声。

“此事关系重大,不可草率从事。”朝议朝议,怎么可能没有争议,反正朝廷不以言论治罪,有人随之站出来显示自己的存在,大声反驳道:“还未查证,倘若这个的确是实有其事,贸然贬诛之后又该如何收场?”

也有道理,不少官员暗暗点头称是,宫闺之内的私事谁能全知道,说不定、或许、有可能是真的呢,说到底还是心存疑虑,谁也不敢轻易承担这个风险,要知道皇帝无子,如果……,那岂不是……

像这种关系到江山社稷的大事,官员们也不敢争吵过久,争论了片刻,纷纷闭嘴,目光看向皇帝与几个宰相。

“文卿,你有何看法?”赵祯问道,目光闪烁不定。

“既然是在京城之中,自然由开封府官员负责。”文彦博拱手说道,这种事情不宜过早接手,还是让别人探清情况再说。

“准奏。”赵祯点头说道,心裏也没有了处理朝政的兴致,挥手退朝,在一片恭送声中摆架回宫,至于楚质的事情,早不知道遗忘到哪个角落里去了。

百官慢慢向殿外散去,赵概快步跟上文彦博,轻声问道:“文相,你觉得此事……?”

“不知真假,不好论断。”文彦博淡淡说道。

“就怕有人别有用心,想乱我朝纲啊。”赵概轻叹起来。

“若是你不放心的话,大可提点开封府尹钱明逸几句。”文彦博微笑道:“假的真不了,想以小小的手段乱我大宋朝廷,没有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