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曾晨(1 / 2)

在你身后 陈之遥 1671 字 1个月前

聚会之后的第二天,随清就收到了一个微信好友申请。

对方的名字是Gina W,头像是一张本人站在山顶大笑的照片。跟许多暂居中国的外国人一样,毫无掩饰的直白。对方是谁,不言而喻。如果是随清主动加她,大约连验证都不需要。即是因为对这异国的应用不太了解,也是根本就不在乎。反正一个电话号码只派几个月的用场,等到离开此地,也就作废了。

不过,随清还是有种预感,Gina一定是有话要跟她讲,而那些要说的话显然是关于魏大雷的。但在她通过验证之后很久,那边都没有任何声音。她又觉得也许只是自己想多了。

新的一周开始,随清回到清营造上班。

到那时为止,需要她在台前做的都已经做完,之后就是业主和投资人的事情了。但她也知道,这一次的路演以及后来的那些访谈都有不小的社会影响,自己很难再彻底地退到幕后去了。

不过,其实就连她自己也没意识到这影响究竟会到什么地步,直到她接到母亲钱瑛的电话。

钱瑛还是老样子。随清听着电话里传来的声音,脑中便会出现中学时代的教室,一个中年女教师蹙着眉在上面讲课,下面坐的永远是她带过的最差的一届学生。随清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总有这样的感觉。钱瑛做了一辈子财务,根本没当过老师,而且已经退休两三年了,一个人独居。如非必要,母女二人也很少见面。

她们之间通电话的开场总是相似的。钱瑛说房子有一个角落渗水,银行发来一条意义不明的信息,新换的保姆还是不行,出门总是忘记带钥匙,打扫房间也弄得不干净。随清全都应下,记在行事历中,只待一一解决。

两人之间的关系早已经跟从前截然不同。随清独立生活,并没有什么要靠到钱瑛的地方。反倒是钱瑛,经常要找她帮忙。但她总是觉得有些事依旧没有改变,钱瑛还是她生活中的那个批判者,甚至在她脑中幻化出一个声音,时刻执勤,根本不需要本尊开口发声。可要说什么童年创伤,又觉得挺矫情的,她小时候有吃有穿,也受了足够的教育,已经好过地球上99%的人。

一直到最后,对话又如以往的无数次一样陷入冷场,钱瑛才说:“昨天晚上看电视,看到你了。”

随清“唔”了一声,不知道该如何接话。

“气色倒是好了很多,”钱瑛又道,“只是头发怎么剪短了?看起来老气。”

随清仍旧无语,又“唔”了一声,心裏却有点想笑。钱瑛想表达的也许是对她肯定和祝贺,只是因为多年的习惯,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做,所以非得挑出些错来不可。如果只剩发型可以挑剔,那就相当于是夸奖了。

但就在电话挂断之前,钱瑛又添了这么一句:“你爸爸那边的亲戚肯定也都看到了……”

随清听得有些难过,这么多年,母亲还是没有放下,可能一辈子都是这么别扭了。不过,这句话也让她确信,这一次钱瑛是真的为她骄傲的,只是这种骄傲的表达也是这样的扭曲。但不管怎么说,除去曾晨之外,她总算又有一件事得到了母亲的肯定。

不过,既然连钱瑛都已经看到她在媒体上露面,各种议论显然已不仅局限在某个圈子之内。可能很快又会有人提起曾晨,提起她与他之间的关系,以及那场车祸。

对此,随清不能说是毫无准备。事情是她自己要做的,是她清醒而主动的选择,从一开始她就已经想到过全部可能的结果。一年多前,曾晨离开的时候,她曾给自己造过一个硬壳,一旦有人触及,她便可以躲进去,只留下最浅表的意识在外面抵挡应对。她觉得这一次仍旧可以这样做。

也是在那一天,罗理那边传来消息,保护区当年的环保检查已经通过,他们的项目可以继续做下去了。

得知这个消息时候,随清正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准备接受一家杂志社的视频采访。收到罗理的邮件,她关掉采访提纲,反覆看着屏幕上那几行字。

项目已经确定,而且未成先红。清营造的工作原本就不曾停下,时至此刻各项深化图纸都已经完成,就只待过审。

此时正常的反应,是走出去宣布这个消息,接受同事的祝贺,也许中午,也许晚上,请大家一起吃顿饭。

但她想到的却是自己曾经在心中暗暗划下的线,两个人的终点,她与魏大雷的。他是为了这个项目来的,也的确为了这个项目而工作,走到这一步已是成绩斐然的结果。此时的她完全可以为他写一封相当有分量的推荐信,把他扶上马送走了。

皆大欢喜,她对自己说,一切都比预想的要好得多。

约好采访的时间已到,视频接进来,那记者果然提到曾晨。

“您是不是跟已故着名建筑师曾晨工作过很长时间?”记者明知故问。

“对,我在BLU工作了差不多有十年。”随清回答,这是她早就准备好的答案,实事求是,但不涉及更多。

记者又问:“那您的设计风格有没有什么地方受到他的影响?比如这一次G南的项目。”

她于是又说出另一个事先准备好的答案——建筑之树。按照建筑树的分类,东方建筑只是历史上出现的旁枝,而西方才是正宗,是现代建筑发展的基础。但事实上,这观点本身也许就只是一种历史的局限,当一种新的思潮产生,就可能完全被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