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5章 下下之策(1 / 2)

第955章 下下之策

诸葛亮想到的“下下之策”,其实说白了,就是通过拷问梁县,乃至伊阙关,大谷关附近的世家大族,让他们提供大军所需钱粮,以此来给司马懿造成北伐军前线军中缺粮的错误判断。

之所以说这是“下下之策”,是因为这个时代,是属于世家的时代,任何政权想要在这个时代立足,不说依靠世家,但跟世家保持一定的紧密合作,是必然的。

用后世的理论来讲,世家掌握着大量的生产资料——土地,掌握着大量的劳动力——隐户,再加上数百年积累下来的人望——舆论,以及上层建筑——官位。

这种情况下,彻底得罪世家,是一件相当不理智的事情。

尽管诸葛亮也想尽可能的削弱世家对朝政的影响,也想把更多的丁口从世家大族的隐匿下解放出来,增加朝廷中央集权的能力.但实话实说,如今的时代,想要彻底一步到位的消除世家的影响力,是做不到的。

即使按照诸葛亮在蜀中推行的国政,对世家采取既合作又打压的方式,但相比于曹魏这边依靠世家的做派,依然让中原,河北的世家们无法接受。

这些世家大族们认为,以蜀汉那种对待世家的态度,是属于在剥夺世家既有利益。

这种情况下,中原,河北世家大族们,在不到生死攸关的情况下,肯定是优先支持曹魏。

而这,也是这次北伐河洛,诸葛亮遇到的最大的难题。

如果没有世家大族的支持,那诸葛亮现在早就完成了对洛阳的分割包围,围攻洛阳,坐等司马懿粮尽而降了。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为了设计引诱司马懿出城,对梁县,伊阙,大谷一带的世家大族采用拷问粮草的方式,虽然说可以用“一时应急”来解释,但同样的,也会引起整个河洛地区的世家反感,导致他们更加往曹魏方面靠拢,而不是选择投靠大汉。

如果河洛世家对大汉回归洛阳不持支持的态度的话,那即使攻下了洛阳,想要治理这个地方,恐怕也会遇到无数的困难。

包括但不限于煽动百姓暴动,勾结曹魏影响边地治安,破坏地方行政等等这些世家们,有这个能力能做到这些事情。

因此,诸葛亮把自己的这个策略,定为“下下之策”,是非常正确的。

诸葛亮不想轻易使用,因此来信跟张溪商量,毕竟张溪这个人,在诸葛亮的眼里,是属于那种常有奇思妙想的人,也许从他的角度出发,能给出自己不一样的启发。

而张溪呢,接收到诸葛亮的这份信件,理解了诸葛亮的“下下之策”后,确实也陷入了沉思。

事实上,诸葛亮的这个做法,张溪的第一反应,其实也是不认可的。

穿越到这个时代二十年了,张溪已经不是一个啥都不懂的小白了.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不同的生产力发展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就应该采用最合适的治国办法,而不是仗着所谓一千多年的知识,试图一步到位。

会天下大乱的。

这个时代,就是世家力量崛起的时代,张溪能做的,就是尽量的压制世家大族的崛起力量,尽量的降低百姓在这个时代生存的压力,减少世家大族对百姓的压迫和剥削.剩下的事情,张溪真的做不到。

所以,彻底得罪世家,也不在张溪的选择范围内。

但.也不能是现在这个样子。

现在诸葛亮的治国方式,不过是回到了后汉中期那种做派,对世家既有打压,也有一定的依赖性,毕竟离开世家的支持,中央朝廷可能连地方政权都无法掌握,不得不如此为之但继续这么下去,这个大汉,其实跟东汉中期没什么区别。

甚至于,继续发展个五十年左右,等到诸葛亮,张溪这一代人相继过世后,世家大族的力量依然会成为主导,重新变成东汉末年那样,豪强占据大量土地,而百姓无地可种,产生大量流民。

再遇到一个天灾年份之后,即使没有张角,也会出现一个李角,王角之类的人物,站出来要推翻大汉的统治。

又或者,遇到一个白痴皇帝在位,权臣和野心家当道,互相攻伐,重复一下两晋南北朝的流程.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张溪想要的,可不是这样的一个大汉,而是一个全新的,拥有足够生命力的大汉,一个能让百姓活的抬头挺胸的大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