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四章 王家的选择(1 / 2)

王茂继续说道:“这几天我和峻儿一起,考察了凉州的工坊。”

王茂家的屋子有些狭小了,不过族人们依然安静的坐在地上,等待王茂开口。

“而且峻儿听说,如今毛纺织业最兴盛的还是沙州,那里有已经上百台机器的巨大工坊,日夜不停的纺织毛线了,我们投资这个没有优势。”

王茂看着周围的族人说道:“经过我和峻儿的考察,造纸和制衣,是两个最适合我们的行业。”

今天王茂召集大家开会,就是为了商定到底投资什么。

王茂微微一笑说道:“中原战事总是会平复的,好的纸肯定是能卖出去的。”

王茂说道:“如今河西的牛羊是不少,但是凉州各个村里都有毛纺工坊,有些富庶的百姓也会买一台纺织机,农闲的时候就在家里纺毛线,竞争实在是太激烈了。”

可是秦代覆灭之后,原来大秦占据的关中地区,迅速涌现出不少豪强大族。

王茂一一说道:“首先是酒坊,大家都知道陇右的烈酒吧,之前在灵武酒楼里高价出售的烈酒,就是陇右产的。”

有了田,那就饿不死了,王家彻底安心下来。

古代的大家族之间的联系极强,虽然凉州有法令拆分这些大家族居住,但是无法阻止他们凝聚在一起。

王峻带着家族老幼,终于顺利的从灵武踏入了凉州的地界。

最终王家被安排在了距离武威城不远的沧水、沧南等五个村子里。

但是如今太原已经待不下去了,一路走过来只有凉州是最宜居的。

按照河西的规定,是不允许大家族聚集居住的。

中午还有一种奇怪的肉食,士兵们称呼为午餐肉,味道虽然比不上真的肉,但是也相当鲜美了。

安置下来之后,王峻的父亲王茂,召集了所有王氏族人开会。

王家按照血脉亲族被拆分成了十七支,以小家庭的形式分到了田地。

一路从太原颠沛流离到这裏,王家上下已经非常知足了。

“不过我和峻儿首先排除的,就是酿酒这门生意。”

王茂继续说道:“我也和不少工坊主交流了,工坊赚的钱可不比种田收租少,而且兴办工坊还有免役的补贴,别人能做我们王家也能做!”

如果不是时局动荡,谁又愿意背井离乡呢。

而分到零星土地的小家庭,也不可能和以前一样完全不从事农业生产。

有几个血气方刚还没成家的年轻族人红了脸,他们在武威城的书店买了几本精品插图版的书,每天都顶着蜡烛看的面红耳赤。

常年的徭役让百姓破产,可是这些破产百姓的田地要不被本地的豪强瓜分干净了,要不就是直接被官府没收高价出售。

“说实话,在峻儿和我说凉州这么繁华的时候,我是不相信的。”

“在凉州很兴盛的毛纺业,也不适合我们王家。”

这也是古代宗族社会的强大惯性,就来现代社会也还有宗族力量的残存。

“而且光是陇右一个地方,一年就能消耗不少纸,你们也看到武威城里的书店了吧?”

这时候的世家大族,还没有后世读书人鄙视商业和生产的想法。

只要好好耕种,还能够存下余粮。

还有刊登每日新闻的报纸,生意都相当的红火。

这样子算下来,一个自耕农只要踏实肯干,养活全家绝对不成问题。

只要抑制这些大家族兼并土地的欲望,薛虎就达到目的了。

像是太原王氏这样的家族,也会安排子弟从事商业。

“在凉州酿酒,需要到官府申请牌照,要不然就是私酿,被盐铁税司抓到就是要封停罚款的。”

尽量打散大家族,让他们变成自耕农小地主,这就是薛虎的目的。

“中原的战乱不知道几时才能平定,今后我们这一支就要扎根在凉州了。”

这时候一个族人说道:“族长,我们在灵武的时候都没人买书了,造纸还能赚到钱吗?”

今天要讨论的是王家兴办产业的事情。

秦国境内宗族势力大大削弱,这也为秦始皇荡平六合打造了经济基础。

可是配额就麻烦了。

“大家已经看到了凉州的安定和繁荣。”

王峻的大哥早死,留下嫂子和小侄子,王峻下面还有一个妹妹。

牌照这个东西活动一下关系还能搞到。

众人欣喜中带着一丝不舍。

偌大的家族不可能完全靠着种地维持,对于开工坊的阻力也不是很大。

登记户籍,消毒处理,王家几十口人在检查站待了两天之后,终于踏上了前往武威城的路。

完全肢解宗族,这可不是一道法令就能完成的。

王峻将太原的产业全部变卖,本来准备在灵武购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