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6章 洪武四年的最后一天(1 / 2)

葬元 武猎 2346 字 20天前

东都洛阳,紫微宫。

又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清晨,唐廷还在召开朝议。商量的固然是赈济之事,还要商议如何将坏事变成好事。

今日已经是腊月三十,洪武四年的最后一天。可唐廷还没有封印,从中央朝廷到地方州郡县,仍然还在办公。

因为近五百万的难民南下,使得安置赈济成为大唐压倒一切的大事。唐主李洛和满朝大臣,都无心过年。

截止到昨天,所有难民都已经南下。整个河朔,基本上已经空了,只剩下元廷元军和准备和元廷走到底的少数汉人。

北方别说村庄,就是城池,也都变成空城。

此时,林必举正在奏事。

“启奏陛下,十二大仓库存粮,可用来赈济的,只能支应三个月。加征粮税的朝命已经传到各地,张贴到乡村公所,广而告之,百姓得知原委,也并无怨言。各州的粮食,将会源源不断运完江北。”

“流民安置到大唐百姓家中,暂时倒也没有发生事端。这段时日,流民冻死病死者,不到万人,几乎都是老弱病残。如今,流民基本上都已经安有所居。户口名册,不久就会造好上交户部了。”

“各地官府都安抚了流民,没有人饿死。他们也知道大唐为了安置他们掏空了国库,对陛下对大唐很是感激涕零,说不要吃白饭,愿意为大唐效力。”

李洛点点头:“这段时日,辛苦诸卿了。民为社稷之本,是以民生不可不察也。流民的口粮,要切切实实用在流民身上。百姓认捐没有怨言,说明我大唐这几年教化有成,仁慈爱民,百姓感念朝廷。”

“可自古以来,官吏皆有贪墨赈济粮,发国难财者。此举,纵然侥幸逃脱国法,也难逃天谴神罚。我大唐政通民和,海清河晏,朕相信并无此人神共愤之事。若有,那便是不容于天下了。”

皇帝的语气虽然很平淡,可所有人都听出了丝丝杀意。

问题是,谁敢这么干?大唐财务制度严谨,凡是涉及钱粮,都要立项,每个环节都很规范,监察也很严格。哪怕贪墨十石粮食,那也要拉一群人下水,难度太大了。

这倒不是说完全能杜绝贪墨。可是在大唐治下,要贪墨的成本和风险实在太大,隐瞒他人的难度也太大,有几人敢冒险?

官粮是有统一的麻袋包装编号的,出库就要过秤。到上车,装船,接收,每个环节都要有文书勘合,都要有经手官员签字盖手印。

哪个环节出了事,一查就明白。

崔牧出列奏道:“陛下放心就是,如此紧要关头,朝廷上下眼睛都盯着,那个宵小敢造次?眼下当务之急,倒不是监察,而是要想个法子,如何利用这几百万劳力,大唐不能白白赈济他们,百姓不能白白加税养着他们。”

这番话,也是所有大臣想说的。

虽然通过加征一成赋税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朝廷的负担,可百姓的负担却有所增加。百姓虽然没有什么怨言,但也要给百姓一个安慰才是。

“兵部,准备在难民中挑选十万会骑马的青壮,十六以上三十以下,新编为骑兵。反正大唐本来就要新招骑兵。这十万人吃上军粮,就不用赈济了。”李洛早有安排。

“元廷虽然退出河北之意已决,但在西方势力越来越强。这将来,一定还会和大唐作对,骑兵可不能少了。”

“遵旨。”兵部尚书都烈领命,神色很是高兴。

大唐如今只剩十八万骑兵,根本不够用。这次再选十万骑兵苗子,骑兵就够用了。将来横扫大漠,收复安西和北庭,还是要靠骑兵啊。这些晋北和燕云健儿,可是骑兵苗子啊。

陛下可是说了,一定要再打一场怛罗斯之战,还必须要打赢。

众臣都是点头,招募骑兵,就解决了最能吃饭的十万后生。

“征调十万青壮协助修建长安。十万青壮协助修建关中水利工程。”李洛再次说道。又少了二十万能吃饭的青壮。

“再招募十万人修葺洛阳西苑,反正也是要修的。不如趁着眼下劳力充沛,干了这件大事。”

“再动员男丁一百万,在豫州修建水库两千座,用以灌溉。”

一百万人修建水库,看似人多容易出乱子,其实水库都是分开的。

李洛很清楚,河南虽然是产粮大省,土地肥沃,可后世经常干旱,最着名的就是1877年和1942年,因为干旱,赤地千里,饿死数百万人。

河南地区有黄河淮河洛河,按理说旱灾不应该那么频繁才对。可是因为北方生态环境恶化,治河不善,加上水利工程少,所以是两年一小旱,三年一大旱。

宋金时期还好,河南地区的粮食产量仍然强大,因为生态还没有恶化。加上宋金统治者重视农业水利,所以还很富裕。

可到了元朝,官牧私牧到处都是。不但蒙古色目贵族大量跑马圈地,圈建牧场,就连被胡化的汉族豪强,也有样学样的大肆放牧。

于是,到了明初,整个北方,生态都急遽恶化了。华夏北方的没落,其实就是生态恶化的过程。

就说现在,历史上还是元初,可豫州平原之上,已经很少能看到树林了。

河南频发旱灾的历史扭转,是在后世建国后。

那位伟人一声令下,在全国兴起了轰轰烈烈的“改天换地”工程。调动上亿劳力,修建水库八万四千座,蓄水堰塘七十四万个,整治五大水系,修建河堤十七万里。

这才彻底扭转北方长期干旱,南方长期水灾的历史。

眼下有几百万难民,就是一个天大的机会。

不然,后世之君,怕是没有魄力征调几百万人来搞超级工程。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就是了。

“再征调一百万人,在雍州、豫州、徐州、兖州、青州等地,种植树苗八千万株!”

此话一出,群臣顿时面面相觑。什么?专门花一百万人种树,这……

李洛道:“这木能固水。树木丰茂,则雨水充沛。植树造林,实在是利国利民之大业。我大唐环衞寺,就是负责这环境生态,令大唐山林水泽,永葆自然生机,这是自然之天道。”

林必举道:“陛下,植树八千万株,这树苗容易,从各处大山上挖就是了。可栽种在哪里呢?”

八千万株树苗啊,这一旦种下去,数十年后要繁衍多大的树林?怎么能不慎重?

李洛道:“就重在黄河河边,淮河河边,水库周围,沟渠两边。另外,耕地不得侵占林地,河南等地,开发已久,不可在开荒。擅自开荒耕种者,按律论罪。”

皇帝的意思很明确,像豫州徐州等开发早的地区,不许再开荒,不许再增加耕地。

过度开发的恶果屡见不鲜。可是历代朝廷一直在鼓励开荒,却没有禁止再开荒的。

李洛要是再在中原鼓励开荒,那就是白痴了。中原根本不缺耕地,缺的反而是人口,开的哪门子荒?不退耕还林就不错了。

大唐如今占了那么多土地,其中还有好几个后世着名的产粮重地,已经不缺耕地了。

中南半岛、南洋群岛、北天竺都在大唐控制之下,还怕没有耕地?

大唐需要的是可持续性的治理。一旦北方生态好转,那么就不会像后世那样积重难返,被沙尘暴肆虐了。

既然要开创千古未有的大唐盛世,那大唐江山一定要拥有绿水青山,尤其是中原地带,更要像个中原老大哥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