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隐阳之战(一)(1 / 2)

庶俘芈等人抵达召陵的时候,已经是十一月初,天气已经很冷了。

楚军已经在召陵前修筑了营垒,魏韩联军的主力也已经抵达,也修筑了营地。

双方的交战兵力已经聚齐,魏韩联军野战部队的数量和楚国差不多。

魏韩一方集结了将近五万野战部队,虽然这一次魏韩联军攻郑的数量很多,可是真正能够在一线作战的也就这么多。

再多的话,反倒容易使战线出现漏洞,被楚军抓住机会突破。

楚墨联军将近五万,双方的数量相差不大。

魏韩联军的优势,是一批重步兵,魏国是最早将步兵作为战役主力的诸侯,当年征伐北戎的时候魏氏还未封侯的时候就已经采用步兵战术。

等到吴起在西河练兵之后,结阵而战的重步兵更是成为了魏国军力的支柱。

魏韩两军一共有三万六千名步兵,二十六门铜炮,二百辆战车,精锐的武骑士三千,以及一些轻骑和三千名精锐弓手。

步兵中以戈矛手为主,火绳枪手作为戈矛手的辅助力量,采用密集方阵,行动缓慢。

楚军则是因为墨家帮助编练过新军,军队的组成和魏韩不太一样,火枪手的数量更多一些,而且吸取了当年墨越、齐墨战争的经验,将火枪手作为主要的输出力量,而长矛手则主要起到掩护火绳枪手的作用。

楚墨联军一共有八千名骑兵,其中包括只属于楚王的两千精锐车广骑兵。四千五百名泗上的非正规骑兵,再加五百名步骑士。

加上墨家支援的炮兵,楚墨联军的炮兵数量占据优势,共有四十二门铜炮,其中二十四门是墨家支援的,其中还有八门骑乘拖动的快速机动的小炮。

楚国也有两千名精锐弓手,以及一百二十辆战车。

剩余的都是步兵,步兵中一部分是楚王直辖的王师,数量两万略多,都是按照墨家帮助编练的新军模式,火枪手的数量略多于长矛手。

除了楚王的直属王师,剩下的都是陈蔡之师,走的是魏韩联军那样的路子,厚重的戈矛方阵阵型掩护火枪手。

训练不足,陈蔡之师并不能形成如同王师一样的纪律性,很难做出快速转向、交替前进之类的战术动作,所以采取了更为笨重但是只要不移动防守起来更为坚固的密集阵型。

随着火药的出现,以及随之而来的军制改革和半常备军的出现,战场的宽度越来越宽。

原本交战,各国不得不结阵,因为若不结阵,根本无法控制数万军队,而且士卒过于松散既容易被突破,也容易出现混乱。

必须要依靠密集阵型来控制部队,使得各部都能够听到鼓声召唤。

泗上可以搞那种略微薄弱一些的阵线以增加交战的宽度、延长战线宽度、从而在劣势兵力下保持战线等长,不代表其余诸侯国也可以如此。

十一月初九,双方约战的日期到达,便开始走出营地展开部队,准备交战。

既然确定了这是一场小规模可控的战争,双方的战场也已经固定。

鲁阳方向、叶城方向、榆关方向以及对面的魏韩城邑都是采取守势,并不会投入战场,也就不存在战略机动和各种谋划。

早早吃过了早饭,楚国这边率先出营,大约在上午九点的时候展开的阵型。

楚人的左翼是陈蔡之师,中军是楚国王师主力和八十辆战车,以及楚国的精锐车广骑士。

楚人的右翼,则是墨家的骑兵,还有四千名步兵,配属了十二门铜炮。

剩余的铜炮都集中在了楚国中军。

楚人左翼的陈蔡之师因为采取密集阵型,所以宽度和对面等同,但依旧留下了三千人的预备队。

楚人的中军王师的宽度其实相较于魏韩联军更大,但是每个旅都有三分之一的作为预备队,因而整个宽度和魏人那边相差不多。

中军的前面还有楚国精锐的两千名弓手,他们列阵排开在炮兵的空隙之后,到时候会利用他们的射速优势配合炮兵打开对面的缺口。

对面的魏韩联军则将兵力全部展开,除了预留了一部分直属的预备队之外,将所有的步卒以密集的武卒方阵的方式排列,错落有致。

这裏一片平原,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地形优势,但是魏韩联军占据了上风向,算是略微有一点地利。

魏韩的铜炮主要集中在中军,车兵隐藏在自己的右翼也就是楚人陈蔡之师的方向,同时在他们的右翼还部署了十门铜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