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衙署会要》出炉,反对变法新(1 / 2)

这发到手里的书不厚,如其他的新书一样,印得十分得体美观,而封面上是《衙署会要》几个字。

初看这书名,满殿的百官公卿就立刻恍然大悟了,翻开扉页看到最前面的目录之后,更是一通百通。

这《衙署会要》分明就是讲解朝堂新政的一部典要。

印书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天子竟然在倒霍的时候,还有心思想着这新政的事情吗?

带着这份复杂的情绪,一众朝臣纷纷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衙署会要》。

《衙署会要》大致分为了三个不同的部份。

第一部分详细地讲述了内阁、九卿二府及其他府衙各自的该管事项。

天子不仅改了三公和尚书署,对其他的衙署也做了不少的调整和变革。

大司马掌天下养兵之事,含钱粮供给,营垒修建,烽燧维护,兵器储备,战马饲养等事。

御史大夫掌天下官民监察,管地方郡国的侍御史、刺史及谏议大夫——杂号大夫之新名。

太常掌祭祀礼仪庠校之事,含历代帝王的陵墓、祭庙及陵县、太学及郡国庠校等事。

大司农掌天下租赋之事,含农桑工商、地租算赋征收、均输平准及盐铁专卖等事。

少府掌天子私库赋税之事,含山海池泽之税及算赋商贾之税。

光禄勋掌官员选拔之事,含天子郎官充任,百官朝臣考核甄别,不再掌羽林郎等郎卫。

大鸿胪并典属国之责,掌诸归义蛮夷和藩属国,并管凿通海外西域之事。

各宫卫尉掌各宫殿宿卫,宫内及殿内宿卫均由兵卫管辖,郎卫不再入宫。

太仆掌舆马及天子出行仪仗。

廷尉掌天下刑狱,同时管辖诏狱及天下的刑徒。

宗正掌无侯无爵之宗亲。

司隶校尉掌三辅及长安官员监察,水衡都尉掌五铢钱铸造。

除此之外,其余的各个衙署的该管之事也写得清清楚楚,绝无任何一处遗漏。

让百官感到有一些惊讶的是,由天子直接掌管的门下寺居然在名义上还保留着,但已经没有实权了。

与农耕桑蚕有关的衙署重新并入大司农,工官单独列为和九卿二府同一级的府衙,长吏名为大匠——由禹无忧出任。

经过这样一番处置,门下寺明明已经被掏空,那何故还要保留呢?

而且,门下寺的该管之事下,则模棱两可地写着“为天子门下吏”这样的字眼,不知所云。

众朝臣虽然心中有疑惑,但却无人敢发问,他们在今日又再一次见识到到了天子的“高瞻远瞩”。

许多看似细碎无用的闲笔,极有可能在某个时候会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与其现在就沉不住气地提出异议,还不如先看着,以免招致天子的不喜。

《衙署会要》的第二部分则详述了内阁运作的方式,其中着重提及了内阁大学士的权力和禁忌。

如果说,刚才朝臣们对天子的解释还觉得有一些模糊,但落到这纸上,就看得更加清晰明白了。

石渠阁学士的品秩为中两千石——两千石由高到低分为中两千石、真两千石和两千石。

两千石为郡国守相及列卿的品秩,真两千石为九卿二府的品秩,中两千石为内阁大学士的品秩。

从品秩上来看,内阁大学士比九卿两府、列卿高一些,但并不属于上下级的关系,反而是平级。

内阁大学士也就无权直接向九卿两府、列卿下达命令了。

而且,内阁大学士的职责也写得很模糊,竟然是“侍天子读经”和“以备咨询”,居然和太学里的博士官无二。

其余的外朝官不仅有具体的掌事范围,而且还可以通过奏书向天子上奏提议。

但内阁学士却没有任何的实权,甚至明确规定不能向天子上奏书进谏,这相当于剥夺了内阁学士直接参与政事的权力。

在这种严格的限制之下,内阁大学士就真的成了天子私人的尚书了——外朝官觉不会再买他们的账了。

如此一来,大汉朝堂的政事要么是由下往上传,要么就是由上往下传,内阁只不过是中间传达的一环。

《衙署会要》的第三部分则写了一种新的奏书制度——上封事制度。

在以前的大汉,天下臣民皆可向皇帝上奏书,所有奏书都一式两份。副本可以由尚书署拆阅,正本则留给天子查阅。

昔日,霍光主政尚书署的时候,拆阅到不合自己心意的奏书时,会提前扣押下来,轻而易举地让天子不知天下大事。

而且,不只是尚书署有权拆阅副本,从公车司马到御史大夫,经手的官员均可以拆阅副本,官员上奏之事极易走漏风声。

不知道多少官员弹劾霍党的奏书,还没有送到天子手里,就提前被拦截了下来。

以至于天子还没有看到那些奏书,上书弹劾者就已经下到诏狱或者被枉杀了。

只有确保奏书的秘密性,才能有效地监督朝臣,不让天子的耳目受到阻塞。

而这上封事制度就是为了杜绝奏书内容走漏,朝堂大事被人私窥的情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