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傅,若是在太学可以学兵法之学,你可愿意一学?”
刘贺一连三问,就把这三个老人给问住了。
这些知识他们为官之后,也曾经在衙署中跟随属官吏员学过,但是若能早一些学,自然更是好事。
刘贺看到几人脸上那犹豫的表情,知道自己猜对了。
在此时的大汉,在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的地位飞速提高,压过了其余百家。
但因为所提的时间不久,所以读经还没有成为出仕的唯一出路,许多官员靠的是其他的本领出仕的。
大汉的儒生有担当的,强调的仍然是君子六艺,与明清那些只会在八股文里钻营的酸子不同。
就像王吉,是货真价实的儒生,但掌军事也是一把好手,甚至还能关注百姓生育婚配的事情。
真正完全以“八股文”为选拔人才唯一标准,一直到明清才会逐渐形成。
在那之前,儒生还是愿意处置实务,只是先为官后学政而已。
而两汉也是文官集团转变的关键期:从百花齐放到只通儒术。
所以刘贺要抓住这个关键的机会,尽可能地扭转这个不好的趋势。
孔子的儒学没有大错,错的是后人的滥用。
毕竟,孔子教出来的学生有子夏这样的学问家,也有子贡这样的商人,更有子路这样的忠臣。
“如何?几位爱卿可愿意学?”刘贺再一次追问道。
“若是年轻三十年,老夫倒愿意学一学。”龚遂率先说道。
“老朽也有此意!”王式摸着胡须道。
“老臣亦有此意。”苏武跟着答道。
“微臣也愿意。”禹无忧也说道。
“正是,读书不为百姓造福,不如回家卖葛薯!”刘贺笑道。
这句粗鄙的话让几个臣子先是一愣,转而越发觉得有道理,连连跟着点头称赞。
刘贺自然也松了一口气,他知道是时候提出科举制度了。
“那庠学制就这样定下来了,朕现在再来说说这科举制!”
“诺!”
天子在几个月之前,就已经行过了科举。
但是今日在《科举会要》上看到的变革非常大,用惊世骇俗来说也不为过。
所以王式等人也端坐了几分,做好了听天子解惑的准备。
科举制度的核心其实是考试。
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这种方式没有问题。
而科举制度也对中西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原来的时间线上,朱明时期,欧罗巴人得知科举制度的存在,对其赞不绝口。
其中,最为欧罗巴人津津乐道的就是科举考试“公开选拔、择优录取”的优点。
随后,欧罗巴各邦引入了科举制的优势,从而建立起他们自己的文官选拔制度。
求全订支持,呜呜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