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9 章(1 / 2)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自信奉法家的秦统一以来, 衰落的不仅是墨家,和墨学同为先秦两大显学之一的儒家也遭受了灭顶之灾, 始皇帝焚书坑儒的灰烬还未散尽,秦末的接连战乱又使得儒家的典籍大量遗失。

因为原版文档的缺失,儒生们对于典籍的解释也成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说服不了谁。这些分歧最终导致了儒学内部的分裂,儒家本就不妙的实力被削弱的更加严重, 甚至因为在秦之一朝的元气大伤,儒家面对的形势甚至比被边缘化的墨家还要严峻。

好不容易新朝建立,法家这个死对头再也没办法踩在自家头上作威作福, 儒生们欢呼雀跃之后正准备大干一番, 却发现这和想象的好像有点不一样。

大汉开国皇帝刘邦, 以一田舍翁崛起,提三尺剑定天下,最终登上帝位,威加四海,绝对的明君雄主。

看到这么一个好苗子,儒家马上让自家优秀的人才去刘邦身边游说, 希望这位开国天子在治国中能采纳儒家学说, 光复儒学。

只是这位田舍翁出身的天子虽然贤明,可未免也太不拘小节了一些,在跟求见的儒生谈话时, 经常破口大骂。更过分的是有一次, 有人戴着儒生的帽子来拜访, 刘邦这位天子却直接把人家的帽子摘了下来,当着众人的面公然往里面撒尿,这等奇耻大辱,让儒生们怎么忍得了?

好吧,大丈夫能屈能伸。若是因此使得儒学复兴,他们受点委屈也算不得什么,毕竟连先圣孔子都还有过几如丧家之犬的屈辱经历,他们忍忍就过去了。

只是这脸是打了,刘邦却压根没看上儒学,在他的施政方针中,反而是道家思想影响比较大,这就很难办了。

在多次尝试攻克刘邦未果后,儒生们果断转移了目标。刘邦田舍出身办事混不吝,可太子刘盈却待人友善、谦恭守礼,一看就和他们儒家有缘,就是他了。

这位被儒生们寄予厚望的未来天子对儒学确实亲近,登基不久就下令废除了令整个儒家体系深受迫害的挟书令,儒生们纷纷奔走相告,兴奋之下恨不得抛弃斯文直接仰天大笑。

所谓挟书令,乃是秦始皇三十四年李斯那个卑劣小人所提出的禁止私人藏书议书的法令,具体内容为——

非博士官所职,凡天下有藏《诗》、《书》及百家语者,均上交守尉焚毁,惟医药、卜筮、种树之书除外。令下三十日仍不烧者,处以髡发黥面、筑长城四年之苦役。有敢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

《诗》、《书》乃是儒家奉为圭臬的先贤珍典,可是此挟书律一下,他们这些学生不仅要把手中所有的典籍焚毁,还要闭上嘴巴,连谈论这些都不行,不然就要直接被处死。

秦律一向严苛,可没有什么交钱赎死一说,严刑峻法之下,儒学遭遇了毁灭性打击,无数先贤著作遗失,民间也无人敢公开办学授课,儒生们想读本书都偷偷摸摸搞得跟做间谍工作一样,生怕一不留神官吏就找上门来。赵绾和王臧的老师申公和师祖浮邱伯少年求学时都经历过这类提心吊胆的日子。

惊此一难,儒学势力断崖式下跌,甚至差点直接就此断了传承。

好在老天有眼,暴秦迅速灭亡,他们儒生才得以喘口气,虽然秦末群魔乱舞的战乱也并没有比暴秦的严刑峻法好到哪里就是了。

后来汉朝建立,挟书令虽然因为秦朝的灭亡而名存实亡,可是只要它还在的一天,就仍是悬在所有儒生、悬在整个儒学头上的一把剑。

惠帝刘盈下令废除挟书令,无疑给整个儒学发展打了一针强心剂,只是还没等众多摩拳擦掌的儒生们大展身手呢,刘盈便在和他妈吕后的权力对抗中惨烈败北,直接把豪情万丈的儒生们浇了个透心凉。

虽然这场大汉最高权力争夺的胜者是吕后,可儒学向来以维护正统为使命,又怎会向这种牝鸡司晨之辈效力?

更何况吕后和刘邦这俩夫妻虽然平常掐得要死要活,可是两人还是很有共通点的,比如说一个比一个脸厚心黑,又比如两人都对儒学不感冒,他们又何必拿热脸去贴人家的冷屁股。

后来吕后过世,文帝上位,得,一个黄老之学的忠诚信奉者;文帝过世,景帝上位,学开国时萧规曹随那一套,大汉的主流依然是黄老学说,一次次生起希望又一次愿望落空的儒生们都快要哭了。

不知道是不是连老天爷也看不下去儒学如此坎坷,在儒生们几乎快要心灰意冷的时候刘彻这位少年天子从天而降,一下子让儒生们再次升起了希望。

虽说目前大汉朝廷依然由太皇太后窦氏把持,而窦氏是个坚定的黄老学说信奉者,可儒生们的眼光不是放在现在,而是着眼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