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利国利民的大事,说来让朕听听。”
刘一燝在此情境下整理了一下思绪,稍微停顿后开始说道:
“陛下,情况是这样的。自文庙附近的图书馆近日开放以来,那边门庭若市,每日写书、看书的人络绎不绝。这为京城的士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如今的士子们都赞美陛下对文教的重视,对万民的教化之恩。因此,臣等深思熟虑后,觉得我们应进一步推广这种教化事业,最好能在全国范围内实行。”
听到这些话,朱由校稍显惊讶。
没想到他们并未提及关于编纂历法的问题,而是提议在各地多设立图书馆,这让他感到有些意外。
“朕其实也有此心,让广大百姓有更多接受教化的机会,确实应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然而,朕始终认为事情要稳步前进,但既然诸位如此认同,朕觉得可以考虑。
那这样吧,这件事就由内阁跟户部去办,然后下发各布政司,命他们先在省城兴建图书馆。”
这个事情朱由校倒不是很反对,既然内阁想做,就让他们去做吧。
“陛下圣明。”
刘一燝听后立即低头称赞。然而话音刚落,沈灌立即跟着站出。
“陛下,臣昨日得知,陛下下令称现行历法不准确,因此命徐尚书等人重新编撰,以弥补现有历法的不足。此事昨日传出后,在京城里传的沸沸扬扬,反响强烈,有人支持,有人反对。”
听到沈灌的这番话,徐光启、魏忠贤心中暗忖,这个沈灌果然深思熟虑,不会坐以待毙。
朱由校闻言也心中冷笑,果然来了。当即看着沈灌,默然地说道:
“哦,此事朕还不知情。这种事情本就非议众多,朕也做好了准备。不过普通百姓的意见如何并不重要,但就怕有些人利用这些人话煽风点火,造谣是非就麻烦了。就是不知道诸位爱卿是何意见?”
在场的人一听就知道皇帝这话是什么意思了,但沈灌当做没有听到一般,继续躬身垂手道:
“陛下放心。臣今日早上跟刘阁老他们聊及此事,他们都觉得我大明开国时候就曾引用西域之《回回历》,现在引用西洋之人参与历法编撰自无不可。
微臣也觉得甚是,我天朝包容万象,既然西洋历法有助于我朝,我大明自然要兼容并蓄才能显示我天朝上国之地位。”
这话让朱由校等人顿时疑惑起来,心想这沈灌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原本以为他会一阵劝说自己不要用汤若望等人,没想到上来就是赞成,让朱由校暗中酝酿的脾气都没了,有点摸不着头脑,觉得此人怎么变得这么通情达理了。
而沈灌也不在意众人的诧异之色,他如果只是为了迎合皇帝赞成此事,那也不会如此大费周章了。于是他稍微停顿后,就继续说了起来。
“只是陛下,自去年以来朝廷先是设立京师同文馆,又要设立大明武备学堂,随后又是设立图书馆。无不彰显陛下文治武功,推行教化之德。
但臣等思来想去,觉得现在武将已有学堂,西洋也有京师同文馆,而我大明文教关系到大明亿万生民,但目前就设了一个图书馆。
虽然这已经让士子感念陛下教化之恩,但臣等怕难免会有一些人会觉得陛下厚此薄彼。”
沈灌这话把朱由校惊讶的久久说不出话来,他一听就明白了沈灌的意思,只是他万万没有想到沈灌会采取这种曲线救国的方式。
身旁的徐光启也是如此想法,暗叹沈灌聪明。看来他就知道皇帝心意已决,劝说不了皇帝,因此与其如此,还不如向皇帝哭穷。
皇帝不能只推崇武功跟西洋之术,对中华文化漠不关心吧。
徐光启相信沈灌把这个旗子都抬出来了,皇帝是很难拒绝的,到时候为了平衡沈灌等人的异议,定会大力发展文教。
到时候作为倡议者的沈灌肯定会再次被士子所推崇,这可是扩大其声望与势力的好机会啊。
徐光启能明白这个道理,朱由校自然也会明白,他确实很难拒绝沈灌这个不能再合理合法的请求了。
毕竟沈灌一没有反对借用西法,二来只是希望自己对文教重视点而已,无可厚非。
并且他也清楚,对如何重视文教,沈灌等人早就有了想法,于是他顺水推舟的问道:
“爱卿说的对,朕不能厚此薄彼,不过具体怎么做,你们可有什么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