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6章 勋爵体系改革(2 / 2)

但贺世贤、谭冕等将官怎么都只是晋升了官职,赏赐了银两就了事了,如此岂不是寒了将士们的心嘛。”

张维贤一听这话,似乎明白了朱由校的意思,看来是想给这两人也封爵位。想到这里张维贤就暗自摇头。

“陛下,我大明爵位甚少,地位也甚高,仅仅只有三等,我朝立国以后,除太祖、成祖时期武事较多,封爵号者也众多外,其他时期武将能封爵者甚少。所以现在有并非有大功者不封爵的说法。

因此这次剿灭建虏,熊廷弼跟陈良弼都出力甚多,臣跟内阁商议觉得可以封爵。除此以外,还有辽东总兵贺世贤也功勋卓着,招降阿明,收复开原、铁岭二地,臣跟内阁也拿不定主意,如果陛下觉得他可行,此人倒是也可以封伯。”

张维贤的话说的确实没有虚假,可谓是句句实情。

但朱由校听得却是连连摇头,对这个结果仍然不满意。

大明勋爵体系其实比较简单,就只有公、侯、伯三级,但其每级爵位又分成三等。

第一等就是开国辅运功臣,意思是这爵位是跟着朱元璋打天下获得的;

第二个级别是奉天靖难功臣,这是你跟着成祖皇帝奉天靖难成功后获得的;

而最后一等就是奉天翊运功臣,其中其武臣叫“宣力功臣”,文臣叫“守正文臣”。

这三个等级的勋爵体系与之前的公侯伯子男的体系相比,更简洁明了。

不过也正因为明代勋爵体系只有三级,也导致明朝的封爵制度的原则性更强。

对内册封中王爵只授予宗室,异姓大臣生前不能封王。而公、侯、伯爵则要求“非社稷军功不封”,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了爵位的冒滥。

只不过这个原则却让大明的勋爵册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明代中期以后,经常出现少封爵甚至不封爵的现象。

也正因如此,明朝的勋贵大多都传承自太祖、成祖朝,一直没有新陈代谢,到现在世居两京,人数较少,其勋贵的质量跟能力也显而易见了。

因此朱由校无论是出于拉拢武将,还是抗衡文官等目的,他心中都想再次壮大勋贵集团。

只不过出于大明“非社稷军功不封”的原则,他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时机。

去年剿灭奢安之乱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只不过那个时候,朝廷内部党争还较为激烈,再加上辽东建虏还没有平定,他的威望也没有那么高,贸然提出定会造成文臣大规模反对。

但现在西南、建虏平定,天下晏安,他的威望甚高,朝中潜在的反对者都被其尽数踢出去了。因此现在正是重新扩充勋贵的最好时机。

想到这里,他当即对贺世贤说道:

“贺世贤有功,那陈策、秦邦屏、戚金、张名世、和顺等都没有功劳吗?如果只是册封三人为勋贵,那对同样在辽东坚守数年的川军、浙军等将领不是不公平。”

此话一出,张维贤顿时有些傻眼了。他是想了很多种可能性,但唯独没有想到皇帝想要给这么多人册封勋爵,这也太胡来了吧。

想到这里,他当即起身对着朱由校跪拜道:

“陛下,勋爵以稀为贵,如果滥封定会导致名爵不重。再说了陈策等人虽然屡立战功,但完全没有能够封到伯爵的地步,还请陛下三思啊。”

张维贤的话言辞恳切,他现在唯恐皇帝乱来。虽然他身为勋贵之首,自然希望勋贵人数多一点,但是太多的话,勋贵就不值钱了。这种现象,他是万万不想看到的。

朱由校一听这话,顿时有些无语。暗道张维贤真是个死脑筋,根本不知道变通。于是对其缓缓摆手道:

“起来说话,册封这么多伯爵朕也受不了。不过还是可以变通的嘛。”

听到皇帝的前半句话,张维贤顿时放心了。只不过听到后半句,张维贤心中立马疑惑起来,小心翼翼地问道:

“陛下,不知怎么变通?”

“很简单,我朝勋爵原本只有公、侯、伯三等,现在战事颇多,朕想着为了体恤将士用命,可以把原本三等爵位改为六等,即公、侯、伯、子、男、尉等。

这样无论是谁,只要为朝廷立下功劳,无论功高还是功低,都可封爵。既可以表彰将士效命之心,也可收拢人心。”

朱由校说完这个方案后,就望向张维贤问道:

“朕这个建议,爱卿意下如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