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6章 册封爵位(2 / 2)

册封爵位的非常长,毕竟来到此处的有功之臣足足有七十多人,张维贤足足念了小半个时辰才结束。

这还只是男爵以上的名单,被封为尉爵的人数更多,只不过他们就由礼部统一册封任命了。

朱由校坐在御座上,听着下面群臣恭贺的声音,心中暗道终于结束了。

这个诏书是经过他反复斟酌商议的,也是最能体现他颁布新的勋爵体系的用意。

现在的勋爵体系,还是按照公、侯、伯、子、男、尉六级别排列,每个级别都跟之前拟定的一样,还是会分为世袭罔替、世袭(继承降级)、游爵。

只不过前三品为超品,一般不册封,后三个则为常品,是主要册封的爵位。

但为了更好激励将士,朱由校跟内阁商议,决定把子、男、尉各分为三等。即一级爵、二级爵、三级爵;这样伯爵以下,一共会有九等爵位了。

如果再加上每一等爵位都会被分为世袭罔替、世袭(降级)、游爵三种。当然尉爵每一等都是袭罔替、游爵两种,毕竟他们再往下降就要没了。

所有加起来,虽然名义上共十二等爵位,但实际上一共会有二十七等爵位。

这样的话,瞬间就把大明原本公、侯、伯三级爵位瞬间扩大,成为了二十七等。

而公、侯、伯爵位不常封,就保证了高爵位的希有性。

子男尉虽常封,但等级多,就可以有充足的爵位给有功之人分了。

这样既保证了封赏爵位不会太高,不会一下子到顶,也可以体现出爵位的珍贵,让他们更有能力向上提升。

所以在这种体系之下,册封名单中谁的爵位高低就一目了然了。

这次册封的最大赢家便是原泰宁侯陈良弼,以及兵部尚书熊廷弼。

陈良弼这次被册封为公爵,并且是世袭罔替不会降级,这足以体现朱由校对陈良弼的重视。

一则就是他对自己甚是忠心,并且对京营改革贡献很大。

自朱由校即位以后,陈良弼自始至终站在朱由校这一边,力助自己进行京营改革,提高京营战斗力。虽然中间出现过京营动乱等插曲,但他还是不辱使命,顺利主导京营改革,京营现在能有如此战斗力,他是功不可没的。

二则是身份特殊,这次册封新勋贵,虽然与旧勋贵无关,但朱由校还是要考虑到旧勋贵的想法,而陈良弼就是他安抚旧勋贵一个很好的典范。

毕竟陈良弼就是旧勋贵出身,现在又因为战功还能进一步晋升,这就给了其他旧勋贵树立典型,让其生存希望。

当然这次朱由校册封的旧勋贵不只是陈良策一个人,在京营的勋贵子弟,只要有战功,朱由校都特意封爵。因而这也让在场的旧勋贵极其满意,不再反对。毕竟子弟被封爵,就代表着光大家族门楣,也是他们的荣耀。

而最后一个缘由便是陈良弼确实有战功,其先率军攻克抚顺,与努尔哈赤、代善对峙于萨尔浒,其后攻克萨尔浒、赫图阿拉等城,让大明剿灭建虏计划一战功成,可谓是居功至伟,如此功劳完全让朱由校赏其公爵之位。

不过陈良弼到这里也就到头了,其以后如果再要领兵打仗怕是不可能了,以后就老老实实担任待在自己身边吧。

而熊廷弼能封为伯爵,可谓是目前文臣受爵最高者了。

这里面有他是文官的因素,毕竟大明文臣封为伯爵的例子也屡见不鲜,最典型的便是王阳明,其先荡平江西为患数十年的匪患,之后又领兵平定宁王之乱,因军功被封为新建伯。

而熊廷弼率众剿灭辽东叛乱,荡平建虏,封个伯爵并不过分。

朱由校甚至还对其略有愧疚之心,毕竟王阳明那个伯爵可是世袭罔替的,但熊廷弼这个伯爵只是能世袭,以后每继承一次便会降级。

这就牵扯到了朱由校设计的爵位降级机制。

为了防止勋爵数量过多,朱由校特意规定,爵位降级的时候,并不会按照伯爵、一等子爵、二等子爵这般降。而是按照公、侯、伯、子、男、尉六等爵位来降的。

比如熊廷弼是定辽伯,那他的子嗣继承爵位以后,就是一等子爵,孙子继承以后就是一等男爵,如此往下,直至结束。

在这种晋升爵位需要二十七级慢慢晋升,降级却是六级降爵制度之下进行。这样只有世袭罔替的爵位最有安全感,其他即使是国公,那也最多六级就会截止。

这种不进则退的机制的目的,就是激发勋贵们的危机感,他们都会想要获得世袭罔替的爵位,但朱由校是绝对不会轻易赏赐的。

这么做目的就是让他们感到获得爵位的不易,不进则退。毕竟世袭罔替固然会让所有人开心,但绝对不利于勋贵群体的发展。

不信就看看现在的勋贵,朝廷对他们多好,每个都世袭罔替,到现在都成了国之蛀虫,对于朝廷没有任何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