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6章 心中有型,徒手成型(1 / 2)

一看他陆子安这架势,所有人都来了兴致。

“上料喽!”有人大声吆喝着,轰隆隆推着一个大木架朝这边走过来。

自从华夏决定恢复钧瓷以来,调动了许多人手,从相关的矿产中挑选各种合适的矿物。

他们派出专家亲自下矿,寻找性能可靠,质量稳定,宜于钧瓷产生窑变的原材料,并精心进行挑选。

仅挑选还不够,还需要把原材料进行必要的精细处理。

各种瓷土堆分门别类,铺放于露天料场,进行长期的、循环不断的风吹、日晒、雨淋、冰冻,使其自然风化润酥,改善性能。

而各类矿石料,则需入轮碾,进行碾碎,反覆操作后,使其磨成砂粒状或粉状。

在这些初步的处理过后,还需根据这些瓷土和矿料各自的特性,进行分类的安置。

有的需遮阴、防雨,有的则需要防尘,等等等等。

日复一日,却始终等不到一个结果。

以至于进行这项工艺的他们,甚至曾经以为自己在做一件无用功。

因为钧瓷工艺早已失传,而窑址(汴梁)也随冰冻积水而下沉。

当年钧瓷产生的轰动效应有多热烈,越对比出如今瓷工艺有多惨淡。

哪怕各地群相仿效,窑口林立,但至今仍然不得钧瓷要领。

对钧瓷的研究文章汗牛充栋,考古窑口不计其数。

可是,因都未见过这批北宋官造钧瓷,也只能是管中窥豹了。

直到陆子安的出现,才让已经麻木的众人,仿佛又有了新的期待。

可能真的只有如此鬼才,才能够研究出钧瓷这种奇诡的工艺吧!

一堆堆经过了精细处理后的瓷土矿料,分门别类,各自装在小瓮中,缓缓推到陆子安面前。

整整齐齐的料瓮,上边都贴了它们的名字。

陆子安打开一个瓮,便立即有经手的工匠上前解释它的处理方法及用途。

瓷土多数采于禹州市,它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处伏牛山余脉与豫东平原的过渡地带。

境内多石灰石、煤、铝矾土、瓷土、陶土、焦宝石。

钧瓷名镇神垕(hòu),则位于禹州市西南部。

这裏山岭起伏,群山环抱,东有角子山、凤翅山,西有牛头山、牛金山,南有大刘山,北有云盖山,中部有东西走向的乾鸣山。

山体由炭岩、砂页岩构成。

瓷土、釉药、耐火材料和煤的储量非常丰富,覆盖层薄,极易开采,生产钧瓷有着十分优越的条件。

光是了解和熟悉这些原材料,陆子安就花费了一个星期的时间。

但哪怕是这样,也足以令人惊叹了。

就像学中医的小学徒,入门就是记草药名字。

如果能够将它们背得滚瓜烂熟,并且了然于胸,闻到味就知道它是什么药,在脑海中迅速找到相对应的搭配和可治疗的疾病……

做到这一步,师傅一般会和你说:能出师了。

在这裏,陆子安也如这小学徒一般,充分地展示了他的强悍记忆力。

一个星期过后,他已经能自如地挑选他所需要的原材料,并且将它们按配比装入球磨机中转动。

这一步骤,在钧瓷工艺中被称为细磨。

细磨需要耐心,更对原材料有严格的要求。

陆子安调配了许多种,最终才选出几堆符合质量要求的泥料。

因为只是初步尝试,所以他没有选择太过奇怪的形状。

造型一般偏简单的盘、钵、碗等器皿为主,因为不想用现成的模子,所以他采用的是拉坯成形的办法。

拉坯成形,说白了,就是在转动的轮盘上放一泥团,用手拉制成各种圆形的坯体。

只是陆子安做起来,总比其他人多了一丝韵味。

轮船的转速其实很快,他的手指却总能恰到好处地将泥团拉成形。

食指微微探入,很快中心便有了一个空洞。

指腹轻轻内勾,坯体便有了圆滑的弧度。

他的动作甚至是非常轻巧的,仿佛有过几年的沉淀一般轻巧自如。

就连不少旁观的老师傅,也不得不摇头叹息:“陆大师有这等手上功夫,怎地还叫我们来教他塑坯?”

完全不需要嘛!

“我倒是觉得,他这种手法挺有意思的。”有人皱着眉,看得分外仔细:“你瞧见没,他每次塑造弧度时,总是两只手指操作的。”

内外同时进行调整,而不是每次只调整一面。

这样的结果,能使整个坯体光滑而完整,不会有凹凸不平的现象发生。

如此做了两三件以后,陆子安把原坯摆在一侧,洗手后,拿起了另一泥团。

他想了想,竟关掉轮盘,直接在工作台上徒手操作起来。

“哎?这是怎么……”

众人面面相觑。

“难道,陆大师竟然是在……徒手成型?”

有人小心翼翼地上前询问,陆子安倒也坦然,点了点头:“轮盘虽好,但却对时长有着严格的控制,反而不利于我塑型。”

好吧,你是大佬你说了算。

有人轻轻吸气长叹:“也许,这就是心中有型,徒手成型吧!”

顶上有摄像头,周围更是挤满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