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结束语
四年前,与母校(原同济医科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在读八年制的某临床医学生私聊,他说:下老师,我想对你说三个字,我热爱医学。明明五个字嘛?他斩钉截铁地告诉我:就是三个字,我热爱,因为医学已经在我心中!
我的后背含蓄地起了一堆鸡皮疙瘩,本来以为“一步一个脚印”这句话,是对胖子最刻薄、最辛辣的讽刺。现在我明白了,“一步一个脚印”是对孱弱医学生艰难跋涉的最高奖赏。
能把牛皮吹得这么大,不是因为他的肺活量大,而是名校的本硕博连读给了他足够的底气,他十有八九会找到一个满意的医院,他所有的努力十有八九会得到一个满意的回报。
2017年他毕业,接收单位是江苏省一家名列前茅的大学附属医院。
除了几所名校的本科毕业生,普通医学院的本科毕业生极难找到一个理想的接收单位,多数医学生并不愿意屈才于乡镇卫生院,毕业即意味着失业,无奈只有改行,部分当了医药代表,为在职医生送回扣的干活,与入校时拳头紧攥、朗诵《希波克拉底誓言》形成鲜明对比,黑色幽默极了。5年的寒窗苦读化成一缕飘散的风,或者你都准备了400万元怎么花,体育彩票却鼓励没有中奖。
心有不甘是吧?那就继续读书,考名校、名师的研究生,读硕士,读博士,从一条可爱的小蝌蚪读成一只狰狞的癞蛤蟆,终于有过得去的医院接收你了,还得规培、专培,这期间医院发给你的薪水,交了房租,入不敷出,甚至食不果腹。除非家境良好,帮你渡过难关。否则,“心之何如,有似万丈迷津;遥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以渡人,唯有自渡,他人爱莫能助。”
谈恋爱、结婚、生孩子等人生大事直接向后拖延,大龄青年是属于医学毕业生的专利,有个段子很凄凉,一个医学本科毕业生对女朋友说:等我规培、专培结束了就回来和你结婚。也许这是最婉转也是最直白的分手了。
学医的特殊性,注定了你30岁以后才开始慢慢攒钱,你愿不愿意?
人生是一场永不落幕的演出,每个人都是演员,有的人坚持理想,有的人被现实吞没,当你看到身边学其他专业的同学们都锦衣玉食了,你选择留守还是逃跑?
非耸人听闻,高校的疯狂扩招让博士们也体会到了一职难求的窘迫,中国的博士人数已经远超美国了,主要是医学博士,很土鳖的牛x。前台湾大学校长萨孟武先生形容:中国之博士,大多为鸭博士,夫鸭者,能游于水中,而不能捷游;能行于陆上,而不能捷行;能飞于空中,而不能高飞,以鸭之名加于中国之一般博士,不亦宜乎?
所以,博士也不能高枕无忧,许多一二线城市、省会城市的大型三甲医院讲究第一学历(本科毕业学校),你有幸挤进去了,可能还是不被重用。
总而言之,选择临床医学专业就是选择了一条最苦的旅程,能成为医生也罢,不能够成为医生也罢,有段话说得很好:这是一场诡秘而盛大的私人化进程,私人化的意思就是,即使你无比错误,也无限正确。有时候,你的无数个回眸未必能够看到一个擦肩而过;有时候,你拿出天使的心,并不一定换来天使的礼遇。因为从医的道路荆棘密布,不从医又确实委屈。
&#24378&#29306&#32&#122&#104&#117&#105&#115&#104&#117&#107&#97&#110&#46&#99&#111&#109&#32&#35835&#29306&#12290人生路上,当你努力往上爬时,总有几个狗日的,把你拼命往下扯。怎么办?还是相信未来吧,直面惨淡行医环境,不做天使做天鹅,水面上保持沉着与冷静,水面下张开脚蹼使劲划水。
现在流行一句话:“劝人学医,天打雷劈。”
这候 z.c om 章汜。即使如此,我还是要鼓励年轻的学子们学医。
我是怎么开始学医的呢?
从小家境贫寒,填报高考志愿时父亲强行要我将医科大学作为第一志愿,理由很简单:金饭碗铁饭碗不如橡皮饭碗,医生是橡皮饭碗,砸不烂,还会在地上蹦跶几次。之后妹妹重蹈覆辙,跟随哥哥脚步考入同济医科大学。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和妹妹在不同的专业用不同的方式发展。
我除了完成临床工作以外,近几年更多地进行医学知识的普及和传播,成为网络上最有影响力和最具商业价值的医生大v之一。
妹妹是深圳市知名产科专家,每天起早贪黑,深受病人信赖。
年逾古稀的父母依然精神矍铄,因为家里有两名医生提供最有效率的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