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公子堤(票)(1 / 2)

重生三国之公子刘琦

第二十八章公子堤(票)

打仗打什么?

是双方士兵排成整齐的方阵互相攻击么?

错,那不是打仗,那是打架!只有罗马人才那么干。

我们是聪明的中国人,我们认为,打仗是一种全方位的、立体化的、艺术性的东西,涉及到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社会、人文各个方面。袁绍和曹操打仗的时候,郭嘉随随便便就弄出个十胜十败之说。不过,就算只说在战场军事,我们还有三十六计,还有敌进我退敌驻我扰的十六字游击战法,还有远远的用弩弓射完转身就走的骚扰,还有火攻、水攻、绝粮、坚壁清野种种手段。如果来打我们的是行动缓慢排着密集阵列的罗马人,我会半点也不担心,骑射骚扰,步射偷袭,扑天盖地的弩箭就能早早的结束战斗,让这些行动笨重的家伙们举手投降。

可惜的是,我们面对的不是罗马人,而是同样聪明的中国人,是二十多万大军的袁术和孙坚。其中孙坚还自称是兵圣孙武的后代,而且他一个人打败了令十八路诸候胆寒的董卓,打败了被后人称为三国战神的吕布,斩杀了董卓的大将华雄。

说心里不害怕,那是灶炕里烧山药--吹着吃。能不害怕么?实力没法比啊,不说南阳是南郡的几倍,不说豫州比荆州人口还多,就说人家那军队数,都快比咱们的男人数多了。一走一过,小点的城池都能踩平了。

更何况,论及单兵素质,我们也差得远,人家那都是绝死之士,百战之师。而我们呢?我们有什么?

除了黄忠手下的五千赤鸦兵是曾上过战场的军队之外,其余部队全部都是大户献出的私兵或才募集的农夫,他们打打群架还行,真上战场,如何挡得住孙坚铁军一击?

所有的这一切,都确定我们只能防守。第一道防线是邓县,邓县是南阳盆地向南的唯一出口,是南阳攻南郡的必经之路。如果我们守住这里,我们就可以御敌于“国门”之外。如果他们攻破了这道防线,那我们就利用襄阳坚城,阻住对方的大军,然后再想方设法偷袭对方,通过消耗战让他们退兵。南阳虽然富庶,但是袁术却是个只知道吃鸡蛋不知道喂鸡食的主儿,日子过得想必也不算是太富裕。只要一相持,他就得退兵。

但是,如果这两条防线我们都守不住呢?

那我们就与城偕亡吧。我们地盘太小,没有那么多的纵深。如果襄阳完了,就等着四面八方的恶狼一起扑上来把我们的骨头全嚼碎了。

所以,我们现在做得每一件事,我都当成关系着我们的生死存亡的大事来做,并且做到最好。

我有时都佩服我自己,我的精力怎么会这样的旺盛。我可以每天只睡两个多时辰而毫不困倦,也可以骑着马奔驰上百里而不觉疲惫。我早上在襄阳和蒯越研究瓮城的筑法,下午可能就在邓县和黄忠商量强弓营的装备供应。我从来都不是勤快人,从来都不是,可是在这巨大的压力面前,我也行动起来了。

有着这样压力的,并不仅仅是我自己,在袁术的压力下,整个南郡都在以最高的效率运转着,如同一台巨大的机器,轰隆隆的开动,虽然速度在加快,但却有条不紊。

在这种情况下,父亲成亲的那一丝温柔和喜色很快就被冲淡了。

今年我们不能靠买粮过日子,因为一打起来,南北一封锁,我们没地方可以去买,所以种粮食就成了当前最要紧的工作。江南那边的稻种产量比较高,但也只是相对的,其产量比占城稻还差不少,而我眼下不可能让人跑到交州去弄稻种,太远了,我又不认识交州刺史。在产量增加不太多的情况下,必须增加土地面积。我把目光看向了云梦泽。

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中描述,云梦泽东到今武汉以东的大别山麓,西至鄂西山地,北及大洪山区,南缘大江,东西约在四百公里以上,南北不下二百五十公里,总面积达十万平方公里,而后世湖北省的总面积才不过十八万平方公里。汉王朝设立的华容县、竟陵县,都是在云梦泽的后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在宋代,江汉平原开始广泛挽堤围垸,使汛期漫水常淹的江汉平原成为主要农业区,故元明时流行“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

眼下,襄阳南的大洪山到华容段的云梦泽,全部都是浅水,无法种植,又难以穿行,偶有居民划船到较高的小洲上种植,却苦于来往不便。如果想把泽中高地合理开发利用起来,关键一点,就是筑堤。

我决定筑堤。

我让人在水中用芦荻干草做成墙的样子,上面栽成两行,相距三尺,离墙六丈,又做一墙。把水中的淤泥沥干,塞在干草中间,等干了之后,做水车车去干草墙内的水,就现出两条三尺宽的泥道来。我让人将一条泥道里的土挖出来,筑在另一条泥道上,于是一个简易的堤坝就筑成了。这种方法操作简便,省工省力(苏州到昆山县之间的宋代苏州堤便是用此法筑成的),很快得到推行。继襄阳城草创之后,流民们以极大的热情涌向了云梦泽,开始了大规模的挽堤围垸工程。一条又一条的堤筑成了,一片又一片的田地开发出来了,原来可望不可及的土地,如今成为了可耕种的良田。

人们欢快的唱着歌,去他们的田地中播下希望的种子。

人们的热情一旦爆发出来,其产生的能量是相当可观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开荒最多的一户达到三十顷。当然不可能每家都能达到这种水平,但是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南郡总耕地面积达到了五十万顷,这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这个时代,一个五口之家要一顷地才能保持基本的生活开支(汉代的一顷相当于46000平方米)。不过眼下,我们基本上可以达到每户2顷以上,也就是说,如果粮食收上来,我们完全可以自给自足而有富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