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可是再好的下属,遇不到好的上司也没有办法,很明显郭子仪就是这样的人。
郭子仪在大唐的十几个节度使中年龄是最大的,而且是最不受待见的一个,皇上不待见他倒不是会怎么为难他,而且这么多年皇上就一直没有想到他,不用说像当年的安禄山了,他一个人就独自占着三个节度使,还是朝廷的重臣,这么多的头衔下来,只差皇上把皇位传给他了。
就是其他的节度使,皇上也时不时的召唤入长安短住几天,而郭子仪一直勤勤恳恳的待在朔方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已经有好几年偶读没有回长安城述职了。
如今太子殿下到了灵武,郭子仪恭恭敬敬的接待了太子殿下,殿下在公堂上好像一副理所应当的样子,可是回到了后堂,他还是自己抹了一下额头上的虚汗,如果熟悉的人在,一定会看出他的心虚来。
既然事实已经这样了,至于接下来该怎么办,那就得大家商量着来了。
随后的几天,灵武的公堂上吵吵嚷嚷的,这些倒不是灵武有什么重要的大事,这样吵嚷不断大家就是为了太子殿下的一个称谓了。
其实这件事主要就分为两派,一派是以那些三公三师为代表的朝堂上的文臣,他们大老远跟着太子殿下来到灵武,都觉得自己受苦了,是朝堂上的有功之臣。
另一派是以郭子仪为首的几名武将,他们现在需要的是联合抗敌,那么就需要有一个名正言顺的名头。
那些自诩的朝廷要员,希望太子殿下回到了长安城里,祭祖昭告了天下之后,再来登基即位。按照他们的说法,这样才合乎规矩,这样才能让天下百姓信服。
而作为武将派的郭子仪,提出了让太子殿下在灵武昭告天下登基即位,这样才能让大唐的社稷有了主心骨,这样才能更容易调动全国的兵力来对付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
一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尤其是那些跟着太子殿下长途跋涉而来的朝廷文官,为了反对太子殿下在灵武登基,他们每天都要对着太子殿下哭诉一番,他们是如何千辛万苦的跟着太子殿下来到这里,他们来到这里也是为了看着太子殿下如何重整河山。
刚开始太子殿下还是很感恩的,不过次数多了,连李立这个外人都看出来了,太子殿下脸上的不耐烦越来越严重了。
武将在灵武没有什么说话有分量的人,出了郭子仪,一般人按照品级应该连太子殿下的面都见不着。
李立的地位比较尴尬,虽然后来太子殿下也封了自己是宣威将军,可是他这个宣威将军,连一个牵马的小兵都是灵州来的,太子殿下没有送他一兵一卒,甚至连俸禄都没有地方领取。
郭子仪在公堂上不愿意和其他的大臣吵成一片,他也只是温和的把自己的观点讲给大家听。
古人说秀才遇到兵是有理也讲不清,而在灵武的公堂上,是这些公爷自认死理,眼见的大厦将倾,他们还抱着老规矩不放。
郭子仪每次无功而返时,他只能摇头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