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他们都知道彩票这种事不可能长久,但还是旁敲侧击的问过沈曦,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赚钱。
既然这个世界的发展与前世相同,那在这个世界的1998年沈曦凭借搜索引擎可以赚钱的方法简直不要太多,但到底应该做什么呢?
毕竟现在不是她个人要赚钱,那么小打小闹自然满足不了需求。
沈曦通过脑中的搜索引擎翻阅了很多资料,思考了很久后最终确定了一个目标——m国互联网泡沫。
其实这场资本泡沫的主导者并不是互联网行业,而是由另一个行业所导致——金融业。
互联网泡沫的产生原因,更多的是当时金融监管体系的问题。
90年代,m国监管机构继续放宽甚至撤销了监管机制。于是引来了发生于90年代末期的第二次大危机,也就是所说的互联网泡沫。
由于无人监管,投资银行会推销他们明知毫无前途的互联网公司,分析师们按照肆意鼓吹得到酬劳。很多当时被称为极具潜力的科技股,事后被贬为一文不值。他们当面说的是一套,背地里又说的另一套,肆意欺骗投资者。当吹捧和虚高成为了主旋律,自然,泡沫就产生了。
简单来说就是,当时有一批高科技公司,如威软、icm等,他们不仅具备优秀的盈利能力,也具有把握未来市场的能力,更能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因此人们对科技股热情高涨。
但也有一群互联网企业混入其中,在一众投资人、砖家学者,以及其自身的包装下,轮番上演公关秀,鼓吹着极其美好的未来,吸纳了大量资金。
盲目的逐利热情,再加上一些机构的隐秘造假,导致投资者对当时科技股的认识产生了极大的虚高,甚至疯狂。
然而现实是,后一批的互联网企业,他们改变不了盈利能力极其低下的局面,同时又在大肆的挥霍金钱,也有的被快速淘汰,有的发展方向错误。
2000年3月10日纳斯达指数创造5048.62点的最高记录。
3月13日,周一,互联网泡沫破裂,大规模抛售科技股票。在纳斯达上市的企业有500家破产,40%退市,80%的企业跌幅超过80%,蒸发了3万亿美金。
到2002年9月份纳斯达指数回到1172点,这18个月内跌幅达到了78%,总计4.4万亿市值蒸发。
在这场互联网泡沫破灭的风波中,很多投资者用信用卡透支炒股,一天内就被击穿,一夜之间负债累累。成百万上千万美元资产灰飞烟灭的屡见不鲜。
而且在信用制度完善的m国,券商很轻易能批准marginaccount,也就是说用十万美元元开户,帐号能自动透支十万!大家可以使用的资金翻倍,同时意味着下跌后损失也会翻倍。
几近一半的上市it公司面临拆分破产,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it企业都在疯狂裁人,10万人的企业很多都瘦身成了3万,这两年间很多公司连出差都被禁止。
大量的精英程序员在公司倒闭后只能去餐馆当服务员,回学校当老师,改行当会计。it大公司的项目经理产品经理被裁员后在衣服店里叠裤子,晚上在大街上拣易拉罐的比比皆是。
而这无疑正是华国的大好机会!在这样巨大的资本浪潮中,他们哪怕是挥舞着几十亿美元入场都不会引起多大的浪花。
且纳斯达是全球第一个采用电子交易的股市,交易更方便,隐蔽性更高,留给他们的操作空间也更大。
他们现在入市纳斯达大盘指数为2000点左右,到10月金融风暴波及m国的时候,大盘指数将降到1300点。在这期间他们可以利用m国股市的做空机制,大量做空积累资本。
之后他们就可以用前期积累的资本在98年10月大量买入,再在2000年3月崩盘前及时出逃。
一年半的时间,加上融券杠杆,他们只要随便持有几支表现好的个股,获利几十倍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之后也还可以继续做空,直到02年股市跌破底价前他们都大有可为。
当然这是完全不懂股票的沈曦看完资料后能想到最简单粗暴的做法。
如果能有一支专业金融团队充分利用她提供的资料进行精准的短线操作,获得的收益更将会高得惊人。
更重要的是如果在这场风波之后,他们能把握住时机就可以趁机收购并购一大批被殃及的有实力的公司。还可以趁机引进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将m国大量it工程师项目经理等人才收入麾下。
比金钱更重要的资本——人才!
当然,2亿美元在这样大的金融博弈的浪潮中实在犹如沧海一粟。这样巨大的机遇却可遇不可求,错失这次,这样好的机会恐怕很多年都再难有了。
只是容清他们虽然对她信任有加,却无法轻易动用国家资金下场加入这场豪赌。
容清是学金融出身,他自然知道如果一切真如沈曦所说,那在这场浪潮中能获取巨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