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一六四、敢告云山从此始(2 / 2)

吴老:污蔑!造谣!无耻!我做当时的亲历者,我可以用人格担保,百熙先生绝对是当场全额捐出他刚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现在有些人,拿着国家的工资,吃着人民的粮食,就是不干为国为民的事儿。每天里就是听几则不实的消息,写几篇骂人的文章,哗众取宠,恬不知耻。还以他们可伶的道德水准,去臆测前辈们做过的丰功伟绩,真真是以蠡测海、坐井观天!而有些媒体为了吸引读者,根本不顾社会责任和道德良知,随意歪曲事实,刊登不实消息,更是罪不容诛!你们一定要把我这些话刊登出去,不要删。我倒要看看,都是哪些跳梁小丑会跳出来?

记者:好的!一定,一定。吴老,您是什么时候接到开会通知的呢?

吴老:我是在12月20号前接到伦敦的电报,当时还颇为吃惊。稍作收拾后,便迅速赶往伦敦。

记者:为什么会吃惊?

吴老:因为会议最初是定在巴黎召开的。要知道在清末留学国外的,都是穷人家的孩子,平日生活费都是靠政府拨给,很少有充裕的时候。巴黎和英、德、比、意等国距离大略相当,这样可以使得大家的差旅费均摊,避免部分人负担太重。英国孤悬海外,英镑汇率又高,如果在英国开会,差旅食宿费用暴涨,我们怕大家承担不起。

记者:最初你们还不知道百熙先生捐出了15万瑞典克朗奖金的事?

吴老:是的,正如那则故事所说,孙先生曾嘱咐星枢兄,要求不要公布自己是捐赠人,以免别人误解。此外,我们还担心成立这样一个大的组织,会不会有什么妨碍?清政府对于这类组织可是非常敏感的!再说,这样一个太笼统的组织,会不会因为内容太芜杂,而导致松散无凝聚力呢?我们心里有些没底。

记者:直到了解中国科技学会下辖各种学会为止?

吴老:对,等赶到伦敦参与各级学会组建工作之后,心中大石才落了地。

记者:你最初是负责筹建中国化学会的吧?

吴老:是啊。最初筹建中国化学会的有七个,等到了伦敦,除了星枢、寿峰两位仁兄负责科技学会整体协调工作外,我和谨庸(陈传瑚)、亚静(陆安)、运华(荣光)、希同(李景镐)等五个都参与到化学会的筹建当中。

记者:那化工学会呢?

吴老:当时化学和化工分得不是很清晰,无论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工业应用,一般统统归到化学这个范畴。中国非常落后,所有的化学工业就是从国外进口。我们最初筹备化学会的时候,其实是奔着化工方向去的,比如制碱、制糖、制盐等,但名字还是叫化学会。

记者:和兵工学会、核学会一样,化工学会也是百熙先生力排众议,成立起来的吧?

吴老:你说的没错。百熙先生和我们几个谈话,说欧美先进的科学理论,我们可以直接拿来;可是工业领域的,非得靠我们自己不可。化学也是这样,我们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打造自己的化学工业,才能摆脱外国列强对于我们的枷锁。

记者:于是您便转入了化工学会?

吴老:百熙先生说到化工的时候,怕我们大家不懂,便举我们日常的衣、食、住、行为例。最先说的就是衣。他说,我们现在穿的衣物,都是天然皮毛、纤维做出的,能不能运用化工技术,用简单的原材料造出人工合成的纤维,使得衣物既便宜又漂亮呢?我的老家在江苏嘉定,小时候看周围人家养蚕,辛苦非常,结果养出来的蚕茧、纺出来的绫罗绸缎,却穿不到穷苦人身上,心中颇为愤愤不平。听了孙先生的话,我便决意参与组建化工学会,并投身到化纤领域。这一干,就是八十年。

记者:吴老通过数十年的艰辛钻研,终于实现了百熙先生的梦想,真是功在千秋!对了,您第一次见到百熙先生有什么感觉?

吴老:在此之前,我也曾在报刊杂志上见过百熙先生的照片,不过模糊不清,只觉得非常年青、非常英俊的一个人。等见面之后,才发现他不仅年青英俊,而且温文尔雅,平易近人,让人如沐春风,是我这一生中见过最让人觉得亲近的。

记者:也是,百熙先生可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首!

吴老:嗤,其他几个人如何能跟百熙先生比?百熙先生除了相貌英俊非凡,在道德、学术、功绩方面都是近百年来第一人。在我看来,其他几个人给百熙先生提鞋都不配,何以并称?再者说,百熙先生也不是靠外表显名当世的呀!

记者:嘿嘿,这个……紧接着在1907年圣诞节的上午,中国科技学会召开了第一次大会?

吴老:这次大会意义非凡,因为百熙先生鉴于中国科学一穷二白的局面,在大会致辞中首次提出以项目带学科的口号,要求各个学会必须围绕一个或者数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展开全方面的研究,并用此机会培养新人。随后的两三天里,百熙先生几乎走访了所有的学会,和大家讨论应该研究的项目。可以这么说,没有这些项目的带动,中国科学的发展绝对不会有今天这么昌明!

记者:比如?

吴老:比如机械工业协会的发动机项目,兵工学会的民三式重机枪项目,以及核学会的链式反应项目。

记者:您在随后的分组会上,出任了化工学会的常务理事一职?

吴老:当时是“蜀中无良将,廖化作先锋”,连我这种中下之人都能做常务理事。

记者:吴老您过谦了!据说,在最后选举中国科技学会的时候,百熙先生是全票当选学会首任会长的?

吴老:当时参会人员有204人,投百熙先生的是203票,另有1张弃权。因为百熙先生学术地位崇高,在海内外都享有巨大的声望,可以说是众望所归,被公推为学会会长的唯一候选人。百熙先生则觉得自己应该避嫌,便投了弃权。故而最客观的说法应该是,除了百熙先生本人之外,所有人都投了赞成票。(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网址: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