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一章 议论(1 / 2)

与此同时,苏乐青这个名字也随着《Domus》杂志最新一期的发布,瞬间在欧洲建筑圈里流传开来。

毕竟这还是第一次有中国人的名字出现在《Domus》杂志,以前就算有华裔的建筑师,但大多数都是以英文名字出现的,可是现在,一个中国人的名字出现在了杂志中,而且设计的,还是他们西方独特的建筑:教堂。

顿时,欧洲建筑圈的大小论坛里就出现了苏乐青的作品,所有人都在议论着苏乐青这个教堂到底设计的算不算好。

ArchDaily论坛,是全世界最大的建筑资讯网站,为全球设计师们提供最前沿和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案例,几乎所有的建筑师都会在这裏交流讨论,所以在苏乐青登上《Domus》杂志之后,ArchDaily论坛的议论群就彻底炸开锅了。

“有没有人看最新一期的《Domus》杂志?”有人提问道。

“怎么了吗?我马上就要去拿我的杂志了!”

“你是想说最后的新人新秀中的那个中国人设计的作品吗?”立即有人知道这个问题想要表达什么意思了。

“是啊,真的很难想象那个建筑居然是一个中国人设计的,中国人不是最擅长Copy吗?”之前提问的人回答道。

“呃……这个问题,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你……”

“虽然说中国人的创新能力不行,但你并不能否认中国人是有创造力的,比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这些,都是中国人发明的,没什么好惊奇的。”又有人说道。

“的确,而且我们这裏是建筑交流论坛,不是人种歧视的论坛,我们应该讨论建筑本身,而不是这个建筑的人。”有人附和道。

“好吧,那聊聊建筑吧,这是图片,大家看看,这个苏乐青把教堂设计成这样,真的好吗?这还是我们熟悉的教堂吗?”提问的人把从《Domus》杂志上拍下来的照片发在了论坛上。

片刻之后,有人开始讨论。

“是啊,教堂之所以是教堂,就是因为宗教、仪式,如果教堂没有了威严,不再传统,那还是我们熟悉的教堂吗?或者说还能是教堂吗?那并不是创新设计,而是丢失传统。”

看到有人说话,立马就有人回应他道:“你这个说的太牵强了,教堂之所以是教堂,就是因为这裏是教友一起祈祷的地方,并不是因为宗教、仪式什么的,如果教堂没了威严,不再传统,它也许不再是我们熟悉的教堂,但只要教友还在,无论哪里,那都是我们的教堂,用中国人的话来说就是:心安的地方就是我的家乡,而且关于这个作品的评语我也看了,我觉得说的很好啊,作为一个设计师,就是要打破思维定势,不能你觉得教堂一直建成那样,你就觉得教堂一定是那样的,所以我觉得这个中国人设计很不错。”

“至少我很喜欢这个作品,你们看看,那张傍晚的那张,从正面看上去,整个建筑很是宁静,起伏不定的穹顶好像在模仿远处的山脉轮廓,由一个纤薄的混凝土铸造的外壳构成,屋顶支撑自身,因为每个波动显着地落在地面上。在屋顶结构的每个波浪上升到一个高峰,从诗篇得到诗意的灵感,清晰的白色形式是一个轻盈,动态的结构,似乎漂浮在山谷里,水庭的强调结构的表面失重,教堂从基座上升起,从它所坐的平地上升起,在其周围环境中提供一个分层的焦点……”

“这是一栋非常优秀的现代建筑,造型独特,设计新颖,打破固有的教堂形象,是非常棒的一栋建筑。”

在ArchDaily论坛混的,一般不是建筑师就是在建筑公司实习的实习生,或者是正在学建筑设计的学生,在听到这么专业的讲解之后,顿时觉得很有道理。

“那这么说,这个叫苏乐青的设计师还是很厉害的。”有人说道。

“的确很厉害,不过也还要看看有没有后续的作品,毕竟这种昙花一现的设计师出现过太多太多了!”前面讲解的那位说道。

“那就看看吧,如果真的厉害,应该很快就有新作品出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