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了吗?”“听说什么?”“这次科举考试开设了秀才科。”一大早,位于崇义坊的国子监内,一众学生正在小声议论。“秀才科,不是早就废除了吗?”一些知道点科举发展历史的学生不禁有些疑惑。“这跟以前的秀才科不一样,说是不仅要考时务策、诗赋和经义外,还要从律学、算学、医学、书学、史学等中选取两门考试。”“什么?考这么多?怎么突然就要靠律学和算学这些杂学了?”“这个也不清楚,听说是陛下的意思。”“这有人去考吗?我可是听说以前明算科这些经常没人报名。他们去考这秀才科吧,我还是考进士科,封侯拜相可期。”“算了吧,你知道今年进士科招多少人吗?”“这你都知道?”“你不去看告示?国子监进门那里就贴着。上面说,今年进士科只招15人,明经科招35人,秀才科招100人。”“什么?明经科只招35人?怎么下降的这么多?”不仅是这个学生感觉惊讶,看到公告的学生都是如此。进士只招15人并不稀奇,科举开始以来,进士科还有一年只考上几人的情况,15人算是多的了。只是明经的人数下降让很多人措手不及。由于明经只需要熟读经书即可,所以每年明经科考上的人数是进士科的十倍左右。而明经被砍掉的人数都跑到秀才科上面去了,100人啊。虽然招的多,但对于这些只学习四书五经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噩梦,对于算学、律学之类的,他们平时都不去了解,根本就不懂相关的知识。要想去考秀才科,必须去学习那些杂学内容,可就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根本来不及。当然也可以不报秀才科,去报进士科、明经科或者武举。武举在科举后的一个月,也就是六月开考。现任兵部尚书刘巨容就是武进士出身,一样当到三品大员,历任节度使、兵部尚书。“朝廷为什么这么改?以前都不是这样,为什么这次居然开设进士科。”“慎言,这是陛下要求的。”“什么?当我没说,我先走了!”“明华兄,你等等啊!”新的科举制度出台,自然是有人高兴有人愁。“文鼎兄,你打算报什么?进士科?明经科?还是秀才科?文鼎兄你的算学挺不错,你完全可以去报秀才科,肯定能中举。”“我也在犹豫,可秀才科也不知道前景如何。我大唐的宰相,大多是进士科出身。”国子监门口的告示面前,两个年轻的学生正在低声交谈,向他们这样的,周围到处都是。“文鼎兄,话是这么说,可今年进士就招15人,虽说这些年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减少很多,但几千人还是有的,这些可都是各地的优秀学子,去争这十五人,那竞争可想很激烈。反正我家老头子说了,让我别作弊。听说是那锦衣卫来负责维护考场秩序,那可都是些刽子手,惹不起。”白净男子撇撇嘴。“寒远兄不去考进士科和明经科?”杨文鼎有些惊讶。“要是没辙秀才科,我可能会去报明经科,不过现在明经科招那么点人,我还是去秀才科算了。好在我还看了些史书,到时候就选史学和书学,中举的把握大点。我可是听说考中秀才,甲榜(前二十名)都可以担任正八品上的职位,乙榜(后八十名)可以担任从八品上的职位。若是运气好,通过吏部的选试,还能担任从七品上的官职,虽然不如进士科和明经科通过选试可以担任正七品上的官职,但也还算可以了。”肖寒远笑着道。“你怎么知道的?”杨文鼎有些意外,这些东西在公告上可没有说。肖寒远看了看周围,把杨文鼎拉到一旁,低声道,“我听我父亲说的,说这是陛下的意思,难道文鼎兄没有去问昭仪娘娘?”肖寒远口中的昭仪只有一个,那就是小月。杨文鼎的身份也就呼之欲出了,是小月母亲的胞弟--杨四郎,当然‘四郎’是其小名,其大名叫杨文鼎。当初李晔阆州之行,把小月的胞弟和其小舅杨文鼎带到了利州,后面跟着去了兴元府和长安。杨文鼎一门心思要考进士,所以到了长安后,李晔就把其送进了国子监的太学读书。虽然其之前已经是乡贡,但考进士何其之难,所以小月求到李晔那里,李晔便送其去了太学读书。目前国子监下辖六学两馆。其中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学为贵族学校,分别招收三品、五品和七品以上官员子弟,算学、律学、书学为普通学校,招收八品及以下官员或者平民子弟。两馆就是崇文馆和弘文馆,其中崇文馆更是成了宗室子弟读书的地方。在以前,国子学生员三百人,太学五百人,四门学一千三百人,律学五十人,书学、算学共三十人。可以说,这六学,在以前主要还是世家子弟占主导。现在好点,由于李晔的扶持,目前律学的规模扩张到了三百人,书学和算学共两百人。其实还有三所学校不比国子监的六学两馆差,分别是位于兴元府的山南书院和位于长安青龙寺故址修建的长安书院。能以长安为名,自然背景不浅,因为这跟山南书院都是由李晔出资修建的,名义上也归国子监管。其中山南书院规模最大,目前有学生两千人,学生主要来自山南西道以及四川道;长安书院刚成立,规模不大,只有学生五百人。两个书院都有共同特点,主要招收寒门子弟,同时学习内容不仅限于四书五经、诗词歌赋等,还涉及算学、律学、医学等诸多杂学。最后一所学校自然是武学堂,现改名为武学,属于兵部管理。回归正题,杨文鼎是小月的小舅,而肖寒远也不是普通人,毕竟其也能读太学。肖寒远是现任工部尚书肖荣的三子,早先二人都在山南书院读书,所以也变成了朋友。面对肖寒远的疑问,杨文鼎低声道,“昭仪娘娘现在居住于太极宫内,出宫的时间不多,之前也不知道这事,也就没去打听。”“我就说嘛!文鼎兄,那你打算报进士科,还是秀才科?”“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也想去报秀才科。以前学过算学,没想到现在还能用上。”杨文鼎迟疑了一会儿说道。其实杨文鼎还是有些犹豫,他也想听听自己那外甥女的看法,或者是想听听陛下的建议。虽然他不能进宫,但是他那外甥却是经常进宫,可以通过其打听一下情况。“那就这么说定了,我们两人都去考秀才科。”肖寒远拍了拍肩膀。虽然秀才科的考中的几率更大,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像肖寒远和杨文鼎二人这么看的透彻,毕竟进士在广大士子眼中看来,更有前途。随着新的科举制度的告示发往地方,对于科举改革的讨论,也不断发酵。但不管事情如何发酵,科举考试依然会如期进行。与此同时,在长安城孔府内,一个30多岁身穿青色圆领袍的男子正在与一名穿着红色官服的男子正在灯火下商讨着什么。在此时的大唐,红色官服只能是四品和五品的官员使用,说明身穿红色官服的男子应该是四品官或者五品官。“叔父,现在科举改制,不知侄儿应该报哪一科?”青色圆领袍男子有些犹豫。“崇弼,难道你没有信心?你父亲,你二叔,还有我,都是当届的状元,我孔家一门三状元,难道你连这点自信都没有?”红色官服男子不悦道。孔家?一门三状元,这孔府的主人并不难猜。就这两个条件,整个大唐符合的也就一家。即孔纬、孔纁、孔缄三兄弟,三人皆为孔子第40代孙。不过此时的这个孔家日子并不好过。老大孔纬因为是之前上元夜事件的主谋之一,被贬到山南西道以中州担任长史;老二还好,目前担任着关内道学政,职位虽然高,但并没有多大权力;老三就是面前这个穿红色官服的男子,现在是从四品上的鸿胪寺少卿,看似职位不低,但也只是个闲差。三人作为同期的状元,又有着孔子后裔的身份,不至于混的如此之差。原因嘛,自然是因为孔纬站错队了,导致另外两人也被牵连。“叔父,只是侄儿担心陛下会因为父亲的事,对侄儿生出厌恶之感。”孔崇弼担忧道。“你大胆的去考就行了,我不信陛下连这点气度都没有。你父亲也因为那是受到了责罚,祸不及家人。若是真的出现你担心的状况,为叔不会坐视不理。我孔家的子嗣也不是可以任由欺负的。”孔缄沉声道。“侄儿明白了!”孔崇弼认真地点了点头,然后便告退离去。在孔崇弼走后,孔缄脸色变得冷漠起来。他心里清楚,若是任由失态发展下去,他们这一脉很有可能一阕不振,想到这次科举改革一事,他便决定走动一二,探探其他人的口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