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
中午,沈瑜在丽园酒店安排了一桌酒菜,特意选了于老师爱吃的几道菜,又准备了陈年的黄酒。
于老师喝了一小杯酒,尝过每道菜之后点评了一番。从第二杯酒开始,说起这几年的研究,话题转到了明清陶瓷。
“我看到你把那件明代宜钧折方瓶,和宣德倭角双耳瓶摆到一起,进行比较,这个想法挺好,你还可以关注清代官窑模仿宣德瓷器的例子。
目前所知,明晚期万历天启时期,已经仿造倭角双耳瓶。相对前人的仰慕,清宫对宣窑的推崇亦毫不逊色。清代康熙时期摹造水平甚佳,但一直仅限于民窑自行摹造。雍正皇帝更以独特之美学视野去感知和品鉴宣窑,于摹古方面建树颇丰。现存海外,由宫廷画师制于雍正六年《古玩图》手卷,仅存卷六、卷八,绘录了不少宣窑佳作,青花缠枝牵牛花倭角双耳瓶亦在其中,由此可见此式宣窑佳器早已被雍正皇帝视为珍宝,格外重视,绘制成册,告示子孙。
雍乾父子对此种倭角双耳瓶的锺爱还可以从着名宫廷画师郎世宁承命绘制的一幅《瓶花图》中再度得到明确印证。画中郎氏融合中国传统画法与西洋透视法,绘牡丹以色彩深浅来表现层次感,叶面正反向背,叶脉勾勒写实,极富立体感。
其所用的花器正是青花缠枝牵牛花纹倭角双耳瓶,清楚绘出两侧贴饰龙首双耳,以高光强调瓷器晶莹圆润的质感,敷色极具光影效果。瓶内植插罕见并蒂连理的牡丹,象征祥瑞吉兆,平安富贵之意。雍乾父子对于宋元花道皆精通,非常重视对花器的选择,此式倭角双耳瓶别致可爱,自然深得他们欢喜。”
说道这裏,于老师放下筷子,一手执杯,另一手比划:“现存于各大公立博物馆不乏数例雍正御窑摹造的实物。这些摹仿宣窑青花瓶,与宣窑原物相比,体现出鲜明的自身特色。第一,高度不同。宣窑原物高度约在13、14厘米,雍正摹品则在23厘米以上。第二,纹饰布局稍有改动。宣窑原物中牵牛花缠布全器,雍正摹品则见二种:一种是双耳附近装饰牵牛花纹,更为接近原物。另一种是双耳附近留白,使得整体视觉效果更趋疏朗清晰,如首都博物院典藏——雍正青花折枝莲纹象耳折角方瓶。同时是在主题纹饰的基础上加入了一系列辅助纹饰,例如口沿加入一圈规整的回字纹,将云头形开光花卉图案安放在颈部和胫部,使得装饰的层次趋于丰富,从而凸显出十八世纪宫廷的雅致。
第三,铺首细节不同。宣窑原物铺首下衔的吐水柱呈半圆式,雍正摹品则为扁圆式,铺首模制清晰,所覆盖的釉层比宣窑要薄,故显得比宣窑铺首清晰、规整。
第四、整体气韵不同。宣窑原物形制虽小然不失豪迈大气。雍正摹品则少一份朴拙之气而愈加规整端庄,体现胤禛审美性格文雅清秀的一面。干隆早年承袭前朝技法,亦曾少量摹制,风格与雍正者无异,唯写款不同而已。
雍正对倭角瓶的挚爱还体现在他对倭角瓶的创新之上。他除了摹造青花一种之外,尚见烧造黄地青花和各类颜色釉,例如有清雍正仿哥釉螭耳折方瓶,仿官釉四方折角兽耳尊。由此可见宣窑对后世陶瓷影响至为深远。”
说道这裏,于老师把杯子中的残酒喝掉,沈瑜端起酒壶,准备添酒。
于老师摆手拒绝。
“小沈,这些就够了。我今天藉着酒劲,多说两句。你的博物馆,我已经来看过几次,可以说,越办越好。你也用心了。
我琢磨,想要提升博物馆的档次,除了增加馆藏,更要增加独特的亮点。你不妨试着在某个方面做到独一无二。我今天说的瓷器,只是提供一些参考。”
沈瑜举杯向于老师敬酒。
他自己喝了一杯,说道:“于老师,谢谢您指点。不过,您可要经常来指点迷津。”
于老师说道:“我只是提建议,不想影响你的判断。你以后收到好的古玩,我一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