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市场经济羡煞人(1 / 2)

王平!

王平!

王平!

这个普通的名字在会议场里的人们心中扎了根,无法抹去。关于王平的一切,不单是共和国各大权威媒体的记者编辑们急于了解,更是各级领导,与会的学院知名学者教授们迫切想了解的对象。

小型实用沼气池的项目,在突然出现的王平的光辉下,黯然失色,人们都对王平这个乡下小社员充满了无法抑制的好奇。

如果这个项目是被某农学院的专家教授设计发明出来的,还可能引发不了这么强烈的反应。王平作为一个在乡下的小社员,能研究併发明设计出小型的实用沼气池,就地取材,这份能力和天赋,会场中的每一个人都对他充满了好奇和钦佩。

沼气池的项目,反而变得不重要了!人们的注意力,焦点都集中在了王平这个年轻人的身上。先是新华社的何长江忍不住站起来发问,了解王平的求学经历,人生轨迹,遭到了宁娴澜女士的婉拒,后来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的记者,再后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农刊农业科技的编辑等等都站起来发言,想了解关于王平这个人的一切情况。

各级领导、与会学者们都交头接耳,压着声音议论纷纷,声音嗡嗡的在会场里扩散。在会场快要失控的时候,宁娴澜女士选择了沉默的安静,静静地站在台上看着快要混乱的媒体席,直到媒体席的记者编辑朋友们察觉到不妥收敛。

“我想说的是,接下来,我将继续为各位做詹教授未完的报告,关于王平的一切,各新闻媒体的朋友,我们会邀请王平到上京来,为他的沼气池设计和理念在农业部里做进一步的阐述,对于全国范围的推广,我们会考虑聘他为顾问,到时候,我们会通知大家到场。”

宁娴澜女士没有肯定的说要聘王平来做全国范围的技术顾问,主要是考虑到王平实行的是‘市场议价’,跟共和国其他专家教授的‘体制内奖励’完全不同标准,虽然这是共和国改革开放催生出来的‘新事物’……市场经济……本身应该值得鼓励,但是宁娴澜女士怕王平到时候的‘出场费’高到惊人的地步,刺|激到各级领导们的优越感,令大家根本无法接受,那就不好了。所以,为人谨慎的她在最后说了一句可进可退的话!这也是官场必要的交际语言!

王平一脸煤灰,从砖窑厂里钻出来,手里拿着一个高约十公分宽约五公分的淡青色圆柱体物件,上面均匀的分佈着八个小孔。

县城的办公室里。

孙县长和赵干事在翻来覆去看王平带来的东西。

“你说的沼气炉具就是这个东西?”孙县长接过这个圆柱体物件,翻来覆去看。

“嗯,泥巴做的,很管用。用火一烧,就成了炉具,而且,它不会传热,向下导热不会超过两公分,火苗热能都冲锅底去。”王平说道。这个东西,看起来小,也让他折腾了好些时间才弄成功。唯一的难点,就是泥巴的选择,还要跟搅和面团一样,来回的脚踩。砖窑厂的泥土就正好合适,可以成批量的做。

“这东西就能烧沼气?”赵干事也是翻来覆去地看。

在当时,煤气灶这个名词,乡下人都没有听说过。大城市里的煤气灶的普及出现,也是在80年后,主要是国门打开老外的东西涌进来,于是带动了整个市场的发展。

“嗯,这好用,底座上面有连接孔,用竹管就能连接,缠胶带就能保证不漏气,这炉具又不传热,竹管也根本不会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