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show(1);营山姑心里面暗想:“也不知道关宇这个臭小子拍下这把宝剑干什么用,这把宝剑对我们修炼毒物是有很大帮助的,这小子本身没什么修为,不会是买回去就为了当摆设吧?”臭小子存心跟老娘过不去,营山姑心想,本来已经两千万到手的东西,却被这个臭小子给搅和了。因为拍场里面规定,在拍商品的时候不允许大声说话或者交流,怕会影响拍家的决定。所以就算现在营山姑有所不满,但是距离关宇较远,也没办法把关宇怎么样。想来想去营山姑准备再次叫价,这次叫价之后,如果关宇再加,那就只好让了,如果关宇不加,那她就忍痛多拿出一千多万吧,毕竟这把宝剑对于她来说作用还是非常大的。这把宝剑外行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作用,但是对于营山姑来说作用巨大。营山姑一眼就看出来这把宝剑是使用最为精度的秘银所制成,在解说员说出这把剑的重量的时候,营山姑留大概已经猜到了它的材质。这种纯度的秘银在现在社会已经很难发现了,也只有古时候的人才会用这么多的秘银来做成一把剑。如果放在现代的话,这样一把纯密度的秘银,别说找不到这么多,就算是能够找到,出一把这样的宝剑也需要巨大的投资。普通的秘银并不适合做剑,因为它的密度不够,那么坚硬度也就差了太多,而且想要融化秘银的温度要求非常高,这样精纯度的秘银想要融化就更加的困难。秘银本身带有毒性,这把宝剑也可以说成是一把毒剑,在敌人的身上造成伤口之后,极难复原。而营山姑想要得到这把宝剑的原因就是,这秘银是一种饲养毒物最好的东西。在饲养独舞的地方平时都会放一些水银或者是铅块,有的五毒很喜欢在有这种东西的情况下繁殖生长。这把宝剑当然也是能够饲养毒物的最好选着,有了这把剑的精纯度秘银,营山姑确信她一定能够培养出来更加厉害的毒物。同时,关宇也看出来了这把宝剑的材质,也非常清楚营山姑要这把宝剑来做什么,所以毫不犹豫的叫价多加上一百万。关宇心想,营山姑拿到这把宝剑势在必得,因为关宇清楚这把宝剑对于营山姑的作用,居然她想要,那关宇就多叫一千万,如果你营山姑想要那就必须再叫价。而且关宇也料定了营山姑会再次叫价,因为在关宇看来三千万对于营山姑来说并不算什么,那就让她话个大价钱来买好了。台上的解说员又高举起手中的木锤子,还没等他说话呢,营山姑首先道:“三千五百万!”营山姑喊完之后,脸色暗沉的看了关宇一眼。关宇只是嘴角轻轻上扬,本来打算再叫一次,想想还是算了。万一真的得罪了这个营山姑,如果能够有把握杀了她还好,不然的话得罪这样的人将会后患无穷,而且身边的人可能都会跟着遭殃。这把宝剑让营山姑多花了一千五百万已经不少了。台上喊了三声之后木锤落下,这把秘银宝剑成为了营山姑的物品了,营山姑其实对于这个价钱还是比较满意的,毕竟有了这个东西之后,她以后饲养毒虫蛇蚁之类的毒物,将会事半功倍。剩下的几件物品都是一些古董名画陶瓷之类的,有两件流拍,还有几件被一些洗好收藏的人拍走。这时台上的解说员说道:“那么接下来,将拍出我们今天最后的一间物品,我们请工作人员把物品带上来。”话音刚落,讲台上方的一个地方破开一个一米见方的洞口,然后在洞口里面缓缓升起来一个台面。台面上面放着一个小木盒子,这个小木盒子长度之后三十公分左右。古典外观木质盒子,做工精细看上去上面还有很多雕刻。解说员伸手打开小木盒子之后,说道:“我们今天所拍的,是盒子里面的这张藏宝图残片。”打开木盒子之后,赫然里面出现了好像一个卷轴一样的东西,一张大概可以分辨为是皮质的东西被卷成一个长条形状安静的放在盒子里面。“这个藏宝图残卷是无数人都想得到的,有幸我们杨家也得到了一块,但是我们杨老家主说了,藏宝图的真假难辨,而且只有这么小小的一块残片根本没有办法能够找出宝藏的具体位子,他老人家年纪大了,不想进入这些俗世之争,所以打算将这张藏宝图残卷拿来拍,希望有缘人能够集齐整张藏宝图然后得到宝藏。”解说员在台上不断的扇着众人的情绪。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没有人不喜欢钱,没有人不想得到宝藏,解说员的一段话把杨家却给提出在外了,意思就是你们拿到藏宝图之后,爱打就打想杀就杀,死多少人也好,藏宝图是真是假,完全和杨家没关系。不过这样做也是应该的,不然的话,到后来发现藏宝图是假的,那拍下的人一定会拿着藏宝图找杨家算账,这样一来杨家撇清关系之后,没有任何人有理由去找杨家的后账了。下面的人都在小声的引论纷纷,随着台上摄像机的接近,所有人都在目不转睛的盯着那小木盒子里面的藏宝图,可是现在藏宝图是卷着的,谁都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样的内容。解说员再次说道:“因为藏宝图真假难辨,现在市面上只是传说有宝藏存在,不过没有人能够确定是否真的存在,杨家为了不欺骗大家的资金,所以这张藏宝图的底价为一元人民币,自由加价。”关宇满意的点点头,心道,好办法,藏宝图真假难辨,在买到手之前也看不到上面的内容,如果底价太高的话,买到的人可能会不满意,更或许会对杨家心生敌意也说不定。不过现在一元的底价说出来,这么多人在这里等着的就是这张藏宝图,拍出来的价钱也肯定不会低,就算买到了后悔也怨不着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