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赘婿版神谍 ”查找最新章节!
“老鱼,要不,咱也让孩子去念书吧。”
“都十三了,这时候再念书,晚了吧?”
“你啊,仓库义学念书的孩子十四五的都有,别自欺欺人了。”在这个时代,十四五岁,真心不能再说是孩子了,不少已经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了。
“老贾,你家大狗子也有那意思?”
“哎!孩子就算不说,心里咋想的,我还能不知道?这阵子跟在咱们打猎,心不在焉的。当初一起习武、玩耍的几个伙伴都到仓库义学了,差不多就咱两家的娃……”
“那就……去呗!”老鱼狠狠心,“咱自己打猎又不是不行,少两个娃而已。”
“我看也是,不识字也不会算数,将来会被人瞧不起的。”这人啊,就怕比,尤其是在一起住的伙伴。
学文化有没有用,我国千百年来的传承,有文化的人,那是高人一等的。前清的时候,一个童生(秀才都不是),走在乡间,都是泥腿子高山仰止的货色呢。
当然,对劳苦大众来说,念书?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吃都吃不饱,没钱啊。
可是呢,自从包大壮弄出个仓库义学,四水堂的大小孩子去念书的,越来越多了。开始,从七八岁的孩子,现在,十四五岁的孩子都有了。
四水堂的环境就是这样的吗,别人家的孩子去念书了,你不去,有些丢人了。每个去仓库义学的孩子,逐渐都有了自己的名字,还能说出自己名字的意思。
学的好的孩子,仓库义学每个月的月底,还会奖励你纸和笔拿回家,太有面子了。舞刀弄枪的,终归是大老粗。
类似前世抗战剧里的某团长,总是以大老粗自诩,难道他真喜欢做大老粗?你也不想想,真是大老粗,解放之后,会进军校深造吗?还会写论文?还不是在战争中一点点学出来吗。谁特么不想有文化?谁特么的愿意被人瞧不起?
你牛逼啥?我的武艺比你厉害!
切!人家包爷没武艺呢(一般人是不知道包大壮会武功的),大学生嘞,堪比前清的进士,你见到包大壮,不一样得称呼包爷?
文武全才的岳飞,那才是大英雄,咱不做只会抡板斧的糙李逵。最后,糙李逵还不是被那个坏松江骗死了?
仓库义学的大半课堂时间是讲故事的,岳飞传、水浒传的很多段子,孩子们听过,也懂的一些道理。所以,要学习才会更聪明。
四水堂那么多的家庭,孩子也多了去了。开始的时候,仓库义学也就一百来个孩子,现在呢,快三百了。就是四水堂孩子们的家长,观念在逐渐的改变。不改变也不行啊,人家都再改啊,要跟上潮流。
十三四岁的孩子,尤其还是学过功夫的孩子,在家里,已经是棒劳力了。无论是打猎还是帮着‘盂兰城饺子馆’送外面,都能赚点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