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玄随便翘起一条二郎腿,脚尖点着木头桌子裂开一半的横杠,袖子挽起一半,啤酒在桌角一蹭,盖就掉了,慢条斯理地端起来喝了一口,可偏偏……她看起来一点也不像个小流氓,用穆晓兰的话说,她就是有种奇特的气场,就算蹲在门口大庭广众之下剔牙,也依然是个温婉柔和的女人。
杨玄办公桌下一直藏着很多零食,并且注意随时锁好,并且至今没有被那个对薯片抱有异样执着的变异傻猫倒腾出来,正常饭点反而不是很饿……当然,在看见李伯庸吃东西之前。
她忽然觉得坚持不留在西餐厅,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不然他们俩一定都会很胃疼——比如杨玄现在知道,像餐桌礼仪这种东西,对李伯庸而言,那完全是浮云一片。
狼吞虎咽,风卷残云,不给敌人剩下一粒粮食……还会发出声音,没过一会,鼻尖都冒汗了。
有……那么好吃么?杨玄心想。她突然之间产生了一种错觉,好像自己和对面这个人的味觉天生不一样似的,不然怎么他就能吃得那么香?
李伯庸七十年代末生人,家又是城市经济区的灯影地带,虽说不是边远山区的农村,却不知道为什么,发展比山区还不如,三十年间,户州城一天一个变化,快得让人目不暇接,他老家却是十年如一日——除了门口的大坑里水干了。
他小时候家里兄弟姐妹有多,实在过过一段时间的苦日子,李伯庸记得,家里经济最困难的时候,饭是吃不饱的。
对于一个人而言,即使这种生物已经进化出会对文字产生条件反射,但这种反射的深度毕竟有限,再怎么“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教育,其实也不如正正经经地饿过一段时间的肚子,让那种满怀对食物的渴望,偏偏前胸贴后背,只有空空如也的肠胃不安地蠕动的感受变成深入骨髓的记忆,他就再也不会浪费粮食了。
李伯庸吃到一半,才发现杨玄正在看他,顿时难以下咽了。他恍然意识到自己吃相不好看,就尴尬了起来,刚刚吃的东西好像都卡在了胃里——还不合时宜地想起了他狗头军师赵轩的殷殷教诲。
杨玄却从旁边的小桌上拿起辣椒油,大大方方地夹了一筷子菜,拌在裏面,还推荐说:“对了,你尝尝他们家这个,特下饭。”
李伯庸干咳一声,正襟危坐起来,力图让自己看起来像赵轩说的“文雅一点,游刃有余一点”,没话找话地问:“这么说,你原来是户州一中毕业的?”
杨玄说:“对啊,我那母校食堂就是个动物园,带动了周围一带饮食业的欣欣向荣。”
李伯庸配合地一笑,感觉这个姑娘并不做作,于是微微放松了点,又问:“哎,对了,我那天听你跟你那师兄聊那些个股票啊债券什么的事,挺懂的?”
杨玄被辣出了点眼泪来,饭馆不提供餐巾纸,只有一小卷衞生纸,她也不嫌,随手撕了一张,擦了擦眼泪,含含糊糊地说:“我以前干这个的。”
“哦。”李伯庸来了点兴趣,问,“后来怎么不干了?”
怎么不干了呢?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觉得水太混,担心常在河边走不小心湿了鞋?
一句话就把杨玄问住了,她低下头用筷子扒了两下菜,想了一会,才说:“没前途。”
李伯庸乐了,心想你现在做义工就算有前途了么?
可到底没说口出来,多嘴的女人尚且让人无法忍受,多嘴的男人就更是神物了。李伯庸决定不当这个神物。于是他轻描淡写地把话题转到她现在的工作上,问:“你们做这个,平时忙么?”
杨玄摇摇头:“闲得要命。”
李伯庸趁机追问:“那喜欢出去玩么?”
杨玄想起那次无疾而终的义工聚会,感觉自己实在没办法违心地点这个头,所谓青菜萝卜各有所爱,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大概就是有人天生不喜欢山水,不喜欢植物,不喜欢亲近大自然,喜欢每天吃着汽车尾气,生活在被一些文艺工作者描绘成“灰色的囚笼”的城市里。
大概是因为被这个“灰色的囚笼”囚禁得时间太长了,以至于难以适应自由自在的生活空间,于是……这叫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李伯庸毫不气馁地从兜里摸出一张票,还是张套票,上面写着“生态嘉年华”:“我们前两年在城郊开了片荒山,最近政府不是鼓励承包荒山开荒么,有不少补贴,后来觉得闲着也是闲着,就开发了这么个地方。”
“嘉……年华?”杨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