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桃.花.源与水溪(1 / 2)

紫气东来 炼石 1267 字 2023-01-01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244.桃.花.源与水溪

无论是到距县城不远的水溪镇还是到更远的上游郑河村,都有水路和陆路分别可行。而无论是影响力和知名度而言,两者都不在同一个层面上。因为前者距离举世闻名的那个被列入五a级景区的世外桃源仅一步之遥,而郑河则是因为沅江对岸的穿石山被称为穿石缭青,也因此而成为旅游景点的。

只要是中.国人或者华人,肯定都读过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那部千古名篇《桃.花.源记》,都会为之而产生美好的联想。据说那个地方山水田园之美、寺观亭阁之盛、诗文碑刻之丰、历史传说之奇,都具有很高的游览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桃.花.源景区始建于晋代,到唐宋时发展到鼎盛阶段,在元代时毁于战乱,明清以后又开始复兴。历代以来,孟浩然、李白、韩愈、苏轼等大文豪都曾到过这里并留下墨宝。解.放前后也都先后有不少领.导.人到此一游。

桃.花.源在历史上就是中.国古代道教圣地之一,有第三十五洞天、第四十六福地的美誉。千百年来,桃.花.源咸集文人墨客,忙煞古今游人。而《桃.花.源记》里所描绘的那种"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意境尚可寻觅。此外,沅江自西向东流向洞庭湖,流经桃.花.源风景区将近70公里,这一带的沅江既有三峡之险,又有富春江之秀,更为这里增添了不少美景。正是因为有此景区,才能在宋朝单独设县,也因为有此景区,这个地方才会从原来的乌头村改为水溪镇,再在以后改为桃.花.源镇。

那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他的千古杰作《桃.花.源记》里用浪漫主.义的大手笔构造了一个没有纷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丰衣足食、怡然自乐的理想王国。反映了人.民大大众对和平宁静的幸福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当时的老百.姓对黑暗的一种抗.议。不仅有儒家"大同世界"的观念,又有道家"上善若水"的思想的影子,不过也就是那个声称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必须彻底铲除的英国人托马斯的乌托邦思想的一个翻版而已。

桃.花.源在县城西南15公里的水溪附近。面临沅水、背倚群山,这里的苍松翠竹、亭台楼阁因为历朝历代的加强保护和不断重建,不仅风景幽寂、林壑优美,也是桃林茂密、桃花缤纷,每当三月桃花天,各路游客纷至沓来,还会举办桃花节,也是盛况空前。所以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才会题下那块桃源佳致碑。尤其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为跻身于全省十大风景名胜之列这里开始大兴土木,自然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规模、新容貌、新活力和新意境。

湖南民歌的《桃.花.源》唱得好:"三月春风暖,染红了桃.花.源,溪流桃花水,水映桃花山。漫步走过遇仙桥,石板小路洒满了桃花.瓣。风也香,雨也甜,桃.花.源里住一.夜,多活那个二十年……"刘.德.华在《真生命》这张专辑中的一首歌中也唱道:"人年轻的时候总是志在四方,努力去找寻心中的桃.花.源,历经岁月沧桑后才知道,故乡就是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