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皇家之人(1 / 1)

宗明天下 七帅 1545 字 2023-01-05

晚上解缙回到董府,与下班回家的董伦说起今天的事情,称赞允道:“陛下真是慧眼识人之人,当即任命我为《太祖实录》的副总编,又许我以后总编《大明大典》、重修《元史》。”董伦对于解缙受到重用十分高兴,但是对于他还是有些担心,说道:“解兄,你以后在皇城之中为官,可一定要注意。今日你不经陛下允许就擅自作文,这不合礼仪,并且极为不合适。”“幸亏陛下大度不与你计较,要不然就凭你今日的一番动作,恐怕就会从此不被陛下重用了。”“天下的善于作文的读书人数不胜数,也不差你这一个。”解缙不屑的说道:“其他人怎么能与我相比!”董伦听了他的话,也不知道如何说了,只能看着以后帮他化解化解了。解缙又说道:“不过今日我在宫中听陛下吟起一首词,颇为不错,也不知是何人所填。”说着,把那首《陌上桑》背了一遍。董伦说道:“果然不错,道尽了落地读书人的辛酸苦辣。听起来不像是陛下假托他人所填,陛下又没有考过科举,是做不出这样的诗词的。”解缙说道:“听说是永平府、滦州一带未中举的秀才,等着陛下找到这人,我一定要和他切磋诗词。”===================================================第二天是七月十二。礼部的官员拟定了七月十三日为吉日,让藩王返回封地。允即使要逐步撤销内地的藩王,也不能一下子都把他们拘在京城,得一步一步来,所以同意他们返回封地。特别是靖江王朱赞仪最为重要,需要返回桂林好好的与当地的土官打交道。不过所有的年满七岁未满二十岁的小王子都被留在了京城,只有朱高炽以“回家看望刚出生的长子”为由允许返回封地,但是要求他等到朱瞻基年满一周的时候回京。允下午正在教导四个小孩继续学习《三字经》的时候,王喜走进来说道:“陛下,燕王殿下求见。”允略有诧异,但还是说道:“请四王叔进来。”然后对宝庆她们说道:“你们等一会儿,过会儿我就回来。”宝庆等人点头。允本想到另外一个殿阁与朱棣说话,但是没想到朱棣来的很快,允还没有走出这个殿阁,朱棣就已经到了。朱棣笑道:“陛下,臣来拜见陛下了。”然后跪下行礼。允赶忙去扶,不过不出所料的,允扶不动朱棣,朱棣硬生生跪倒地上磕了个头。允说道:“四王叔这不是折杀我嘛!”朱棣说道:“陛下为天子,如何承受不得!”然后朱棣站起来以后,又和几位小家伙打招唿,四个小家伙也回礼。敏儿说道:“你就是四叔祖吗?现在大明藩王之中年纪最长的,也非常有本事那个吗?”朱棣笑道:“小敏儿,我确实是大明宗室中现在年纪最大的,但是比我有本事的人多的很。宁王弟、辽王弟都比我强多了。”允还是第一次见到朱棣这样,有些惊讶,不过反应过来笑道:“四王叔何必自谦。”二人说笑着来到另外的殿阁。等分别坐定了,允抿了口茶说道:“四王叔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今日进宫是有何事?”朱棣说道:“既然陛下问起,那我就直说了。”“臣自认为在诸位藩王之中,也算是有些本事的,……,所以请为大明镇守边陲。”朱棣今日的言辞也是经过反复思量的。经过讨论,朱棣的谋士一致认为允一向喜欢下边的人有话直说,不喜欢遮遮掩掩;允做事也是把事情都摆出来,虽然你不一定知道他到底是什么目的,但是至少他的做法都在明面上。所以朱棣说话相对直接,并且不卑不亢,因为拍马屁的事情是一开始进门的时候。允思量着。像朱棣这样的狠人,允当然是有计划的,并且好钢用在刀刃上,一定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允认为,最适合朱棣的地方就是帝国势力范围关键位置,要么是大西北乌兹别克、坦吉克到哈萨克一带,要么是孟加拉阿萨姆地区,要么是苏门答腊岛。这三个地方差不多都是帝国数百年以后可能维持直辖统治的最靠西的地方了,并且地理位置也很重要。当地也没有汉人,正需要朱棣这样的狠人来平定地方。但是允是不能直接和朱棣说的,现在大明还够不到这些地方,就算是苏门答腊岛也得过几年,更不必提要是苏门答腊岛上的政权曾向大明称臣的话,还得费心寻找合适的借口。允不打算把所有藩国的国君都变成姓朱的,但是苏门答腊岛这样的重要岛屿是一定要的。允要是直接和朱棣说了,朱棣多半以为允在搪塞他。所以允思考了片刻之后,半真半假的说道:“四王叔,以后你一定是必然有封国的。但是到底在哪里,朕还没有想好。”朱棣要说不失望是假的,但是允的回答也算是实话了,朱棣也不好细问允的考虑。接下来叔侄二人谈天说地了一番。虽然二人都是只说七分话,但是也相谈甚欢。二人发现对于文官、儒家、宗教的看法都差不多,都是用来利用的,那个好使利用哪个。允还虚心问了些关于北方的人文、地理,朱棣没觉得这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也一一作答。过了一会儿天向西快要落下了,允还留朱棣吃了一顿饭。好吧,允后半段给四个小孩的教书任务完不成了,只能推到明天了,不过允觉得要是能安了朱棣的心也值了。第二天允亲自送十几位亲王返回封地,与关系不错的济、朱等人还依依惜别的。允其实是想和这些叔叔、兄弟啥的好好聊聊的,但是刚刚继位太忙了,实在是没有时间。不过好在明年的朱元璋忌日大家还要过来,到那时应该没有这么忙了,能有时间和他们好好聊聊。当然,尚炳等三人并未离京,他们还得在京城继续折腾封国的细节,差不多等到明年才行。同一天离开京城的还有张数,他要去铁岭上任了。临走之前,允叮嘱他说道:“张卿,你此去辽东,一是增加在地方带兵的资,二是为以后做准备。朕打算等着英王叔正式封国之后以你为英国左王相,兼领辽东行都司。”“以后记着,在奴儿干都司,首先挑一个势力大一些的部落开刀,让他们知道我大明英封国的厉害。但是以后不可总动刀兵,以扶绥为主,动兵为辅。”“另外,辽东行都司的兵是中央朝廷的兵,不是英封国的兵,你不要搞混了。”对于这一点,允只能说这么多了,再多说了就伤亲情了。不过他相信张数能明白的。张数说道:“臣遵旨。”大概是明白了。允随后让张数走了。返回皇宫的路上,允一直在思索着。其实东北这块地方算上没有封出去的辽东两面滨海,走海路不远,境内又有好多大江大河交通便利。允其实把东北封出去挺舍不得的。但是这个年代的辽东汉人太少啊!自从安史之乱之后大唐丢掉辽东已来,辽东的汉人是日渐变少,到了蒙元时期是一个也无了。朱元璋苦心经营二十年才让辽东有了几十万汉人,还有十来万驯化的土着。东北又冷,让人们主动来东北开荒在明初怕是不易。不封个王来这里软硬兼施‘教化’土着,怕是一百年以后也不会有太多变化。不过允已经决定了,等朱松,还有其他将会封在东北的王死了,就在东北推行‘推恩令’,把大国化小,最后慢慢收归中央。不过在西域可不能这么干。西域西边就算有了其它的国家,西南方也是阿富汗和克什米尔,都得防着,小国小心被吞了。至于西南的岷国,推不推的无关紧要。皇家的亲王一下子少了十好几个,京城都显得空旷了,虽然这些亲王平日里也不怎么出来,请兄弟吃饭都在自己的府邸,但是就是显得空旷了许多。亲王们走了,专门教导皇家子弟的书房也重新开张了。不过其实人也不太多:朱的年满二十的庶子回去了,还有七八个;朱的几个儿子;朱高煦;朱有炖年满二十也回去了,还剩下朱其它的儿子;朱桢的两个庶子;朱的几个儿子;鲁王独子朱肇珲;还有朱椿和朱柏的长子。其他朱元璋的儿子的孩子年龄还小,没有留在京城。这样算下来,再加上朱允、朱允,留在京城的也就是二十多个(好像也不少)。允请在朝的大儒,国子监的祭酒徐宗实,和中书舍人方孝孺来给他们上课;又找了半退休的郭英来教授兵法。还有几名武艺高强的侍卫来教授武艺。允对于这帮皇家子弟是很不放心的,事实证明,祸害百姓的不少,所以允特意在重新开课的头一天,专门来发表了讲话。(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