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定性与寻人(1 / 1)

宗明天下 七帅 1013 字 2023-01-05

下午未时,允在自己的大帐之中接见了前来投降的朱棣。朱棣既然已经投降,也不会为了表现什么‘骨气’‘审美价值’之类的装大爷,见到允之后马上跪地自称罪该万死。而允出于多种考虑,虽然心中对于朱棣造反相当愤怒,可是也没有对朱棣过多的说什么话,在义正言辞的指责了一下他的造反行为之后就罢了。然后允下令,命令徐祖带兵,同时也带着朱棣去招降北平城。十一月初七,允得知消息,留守北平城的朱高炽于十一月初五开城投降,菏北的叛乱结束。而在同一日允也得到消息,济南城的叛军在见到被生擒的路远以及听闻青州等地都已经丢失之后发生了内乱,谢成控制不住局势服毒z-i'sa,有人开城迎王师进城。到此为止,虽然在东昌府一带仍然有一些州县为叛军余部所占,但是叛军主力全部或降或灭,所有有名号的叛军文臣武将也都已经或死或擒,剩下的已经成为了流寇,不足为虑。可以说,这次的叛乱,已经被平定下去了。叛乱平定以后,自然是要处理相关的后续事宜。其中最重要的,不是对叛乱之人的处置,也不是论功行赏,而是对这次的叛乱来一个彻底的定性。山的叛乱,经过对于擒获的原齐王三卫的武将审讯,得到了真实的答案。允觉得这个真实的答案可以公布,于是就以此为了对外公布、记录在史书上的理由。但是谢成附逆的理由允在得知了真实缘故之后颇有一些哭笑不得。最后因为这个理由即使公布了也未必会让大家相信,所以允下令对外公布的理由是:谢成也曾经为齐王朱的帮凶,害怕朝廷平定齐王府之乱以后也惩治他,所以跟随叛乱。至于燕军,允左思右想,决定不把事情定性为叛乱,而是朱棣为了防止山的叛乱规模太大,于是在没有得到朝廷允许的情况下南下。至于几次交手,那都是误会。虽然这个理由是一定瞒不过去的,到了最后两天围困燕军的时候只要是个百户以上的武将都知道事情的真相,但是允就这么公布了,还下令写进他的《实录》和朝廷各种各样的官修史书。至于文人们的怀疑并不重要。两个重要当事人,允和朱棣都是这样一口咬定,文人们还有什么办法?顶多是在自己的日记里边写下来而已。允也不在乎,他只要一个能够交待的过去、不影响皇室团结的理由就行了。当然对于朱棣的惩治还是要的。朱棣本人亲自上书以自己老迈多病为由辞去了燕王之位,朱高炽以自己身体不好、无法担当大任为由辞去了燕王世子之位。朱高煦则先封为燕王世子,然后又加封燕王,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东西。至于这个理由能不能糊弄住不明真相的人,允觉得还是可以的。朱标洪武二十五年(西元1392年)过世,朱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过世,朱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过世,今年是建业元年(1399年),按照他三个哥哥的惯例他再过两年也该死了,现在身体不好有什么奇怪的!虽然历史上朱棣又活了二十多年。至于朱高炽身体不好是有名的,更加可以糊弄过去。不过对于让朱高煦继承王位还是有人有不同意见。徐晖祖就找到允说道:“陛下,高阳郡王为人虽然有勇有谋,善于带兵打仗,但是为人有些暴虐,骨子里也是桀骜不驯的人物,陛下以其为燕王要三思啊!”允根据历史上朱高煦的表现当然知道他的为人如何,但是他别无选择。对外公布的理由只不过是糊弄鬼的,实情大家都知道。而朱高煦在平叛之中立下了很多功劳,又是朱棣三个儿子中唯一一个在朝廷这一边的,不以其为燕王以谁为燕王?并且既然允没有宣布朱棣叛乱,就必须任命一个燕王。所以只能是朱高煦。不过允说道:“徐爱卿,朕对此有数。”决定了对叛乱的定性之后,下一步按理来说应该是论功行赏或者处置叛军了,但是允却做了让很多人纳闷的事情。允下令:在燕王三卫中寻找一对父子,父亲的年纪大概是三十到四十岁,儿子的年纪是十六岁往上,父子二人此时都在燕王三卫,父亲大概是百户左右的官职,儿子是一个普通小兵。另外,父子二人都姓孙。“一定要找到,死活勿论”。允说道。并且允下达这个命令的时候非常紧张,面部表情把他的紧张完完全全的显露了出来。就连一直跟随允的王喜在也只是第三次见到允这幅表情。第一次是他在得知吕妃要害他的时候,第二次是在朱元璋临死前他被紧急通知从泗州祖陵回来的时候。就连这次平叛他在得知朱棣可能造反的时候都没有这样过。允下了命令之后,燕王三卫的人自然就开始琢磨谁符合允的条件。然后一对父子就这样显露了出来。“什么?陛下要见我和我儿子?怎么可能!”正在和儿子孙睿一起,在羽林卫的兵监视下排队打饭的孙绍手上的饭碗都掉到了地上,但是他却浑然不觉:“陛下怎么可能找我们二人!”他实在不敢相信。其实不仅是他不敢,就连来给他传信的张玉一开始都不敢相信。张玉因为长子张辅在允一边的缘故,虽然朱棣表面上对他信任如故,但是重要的事情都不让他做,所以之前一直没有露脸的机会。可是张玉是亲耳听到允下得命令,当时允可是把所有燕王三卫指挥佥事以上的人都叫了过去下令。张玉说道:“没错,陛下说的就是你们父子二人。别在这里排队打饭了,随我去见陛下。”然后张玉拉着有些迷迷瞪瞪的孙绍、孙睿父子去了允的大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