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辅退下后没过多久,正要去批答奏折的允就听到王喜说道:“陛下,靖江王殿下入宫拜见陛下。”刚刚站起来的允于是又坐了下去,吩咐王喜传朱赞仪过来。不一会儿,朱赞仪走进来行礼问安,允也依照规矩答应。不过之后允却没有马上和他说正事,而是首先问道:“赞仪,陈天平被杀之事,你让人告诉陈氏了么?”允在确定陈天平已死的第二天就将他叫进宫,告诉他陈天平已经过世,并且是被刺杀而死的消息。朱赞仪当然不会感到悲伤。陈天平又不是他亲人,虽然成了姻亲,但互相之间也没多熟。并且他在允面前也没必要装的特别悲伤,所以平静地接受了这个消息。但之后他在此事要不要告诉陈丽萍的问题上犹豫了很久。他之前已经死过一个订了亲的准王妃,要是陈丽萍再死了,他就会有克妻的名声了,以后肯定娶不到门第高的妻子,最后正妃的门第说不定还比不上他的侧妃。这对他可不是什么好事。所以朱赞仪当时并未作出决定,而是说回去再想一想。允也因此再次见到他后问一问。“皇叔,侄儿已经请人去告诉她了。不过侄儿并未贸然让人告诉她此事,而是之前已经让她府里的下人做过一些铺垫,并且特意去请二十**奶(安王妃)去和她说此事。”“出乎侄儿的预料,据二十**奶说,陈氏竟然表现的很坚强,虽然大哭了一场,但很快就缓了过来,还反过来劝说二十**奶不必为她担心。”朱赞仪说道。“噢?”允有些惊讶。不过他又一细想,觉得其实合情合理。能跟随陈天平在深山老林中转悠两年,后来还跑到了大明境内的女子确实不会是特别脆弱的人。“不过不论如何,这几日还是着人多照看着她些,叔叔也会让太医院的太医每日去给她诊脉,以防她的身子内里有问题。”允说道。“是,皇叔。”朱赞仪道。“咱们这是在说家事,用什么‘是’字,说‘知道了’或者其他词语都行,但就不要用‘是’字。‘是’这个字是在谈论政事的时候用的。”允又道。“知道了,叔叔。”朱赞仪很快就学会了。二人又闲聊几句,允坐直身子,拿起茶杯慢慢喝起茶来。朱赞仪也知道允的习惯,马上也正襟危坐起来。“赞仪,你可知做叔叔的今日叫你进宫,是为了什么?”允将这杯茶喝完后,对朱赞仪说道。“叔叔,应该是,和侄儿商议未来安南国之事吧。”朱赞仪说道。“你都猜到了。”允语气平和的说。“嗯。在陈天平被刺杀后,侄儿就猜到了。”“陈氏只有陈天平这一个独苗,他死了,安南陈朝就没有继承人了。这样将来平定安南后,叔叔就可以此为由让娶了陈朝郡主的侄儿继承安南国君之位。”“这不仅侄儿猜到了,其实朝中许多人都猜到了。现在回想起来,叔叔故意用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让陈天平去西,就是西因为在安南边上,安南人定然在当地有密探,可以刺杀了他。”朱赞仪说道。在陈天平死之前,大家基本都没有想到允的用意;但陈天平死后,很多人回想之前发生的事情,就猜出了允的用意。大家只是没有怀疑允让当地的衙门配合安南的刺客行刺而已。“那你觉得自己以后为安南的国君,是好还是不好?”允问。“叔叔,侄儿其实不太愿意去安南为国君。安南这个地方在唐末自立已来,一直都是独立一国,其国虽然自称小中华,但并不认为自己是中华之民,百姓又开化已久,不好治理。”朱赞仪说道。“正是因为当地不好治理,朕才让你去那里当国君。若是当地好治理,百姓都和中原的百姓一般,朕就下令设立安南布政使司了。”允说道。“但就是派了侄儿去为国君也未必就能稳定住安南啊。”朱赞仪说道。“不,只要派你去担任国君,一定可以稳定住安南。”允用十分确信的语气说道。“这,叔叔,侄儿自己都没有这么大的信心。”朱赞仪说。“那叔叔这么和你说吧,你觉得即使安南属于中原所辖的时候,仍然难以治理的缘故是什么?”允循循善诱的问道。“依侄儿想来,大概是其地偏远,百姓桀骜不逊之类的。”朱赞仪说道。“其地偏远是对的,但百姓桀骜不驯就不太准了。你看南的那些蛮夷,更加桀骜不驯,为何仍旧能够维持统治?”允道。“那叔叔以为,为何安南一直难以治理?”朱赞仪问道。“答案刚才你不是已经说过了么,远,离着中原太远。不过叔叔所说的远并不是仅仅指表面上的远,而是由此带来的许多问题。”“以唐代为例,京城在长安,皇帝也时常在长安或者洛阳,一件事情从安南传到长安洛阳得有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再传回去又得一个月,来回就是两个月的时候。”“两个月,足以让许多事情发生变化了。本来只是民间有造反的苗头,等两个月之后局面说不定就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程度,依照两个月之前的情况定下的策略不仅无用,甚至可能有害。”“但当地的官员岂敢不执行皇帝的旨意?抗旨不尊,可是掉脑袋的罪过。于是陛下的旨意传下去,火上浇油,百姓造反。”“zhe:n压造反倒是不必等待皇帝的旨意,但等造反平定后呢?又是同样的事情发生循环。所以安南之地一直降而复叛,难以治理。”允说道。“而加封了藩王驻守就不一样了,藩王驻守当地对于民情可以及时应对,不合适的制度也可以马上改变,这样安南未必不容易治理。”允是依照历史上同一时期明国对安南得而复失的情况说的。历史上朱棣设立交趾布政使司以后的情形不就是如此么?在安南盲目照搬中原的制度,当地的百姓和士族对此并不适应;况且愿意去安南为官的人也没什么好人。所以就如同秦末东方六国的势力复起一般,安南不断有人造反,不仅从当地收上来的税收都填了进去,朝廷还得搭进去不少。到宣德年间朝廷终于受不了了,放弃交趾让它重新独立。所以允从一开始就不追求统一,封个王到那里,让这个王慢慢将安南的百姓变得和中原一样,到那时再由那时的皇帝决定是不是设立交趾布政使司。这套理论,允从崭露头角开始就说过,只是并未这么分析过,所以朱赞仪在思量后就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并且即使他仍旧不愿意接安南国君,想去一个蛮夷比较多的地方为国君也不可能。因为只有他和陈朝的郡主订婚,明年还会成婚,只能他去当这个国君。所以朱赞仪装作被允说服了的样子道:“既然叔叔这么说,侄儿就去当这个安南国君,试试能不能将安南治理的好。不过侄儿提前说出来,若是仍旧不成,侄儿从安南狼狈的逃回来叔叔可不能不认侄儿了。”“你放心吧,即使你努力推行汉话,也一定能将当地治理好。若是真的不能稳定安南,那你回国后也少不了一个亲王之位。”允松了口气说道。若是朱赞仪坚决不愿意去安南当国君,他会很为难的。随即松了口气的允感觉到了口渴:刚才说的话不少,中间一口茶也没喝。他赶忙举起茶杯,轻轻吹了口气,抿了一口。朱赞仪也举起茶杯抿了一口。然后他好像是想到了什么似的,说道:“叔叔,大军调集,大约十月份可以调集完毕。以安南的国力,黎氏在国内又不得人心,到腊月差不多就可以平定安南。”“可是依照礼仪,到那时侄儿尚未和陈氏成婚,这会不会让安南的百姓更加不愿意接受侄儿为国君?所以,是不是侄儿和陈氏提前举行婚礼?”“不必,一切按照礼仪来。你和陈氏的婚姻十分重要,比起当时不被安南百姓接受,礼仪出错的问题更大。安南的读书人也不少,若是你和陈氏成婚的礼仪有所疏漏,更加不容易让读书人接受。普通百姓懂什么,还不是当地的士子说什么就是什么。所以只要让士子接受,百姓以后也一定能接受。”允说道。历史上满清时期不就这样么,随着满清统治时间越来越长,百姓习惯了脑袋后面的辫子,竟然不知道坐在皇位上的是异族。他们二人又说了一会儿,在一起用了午膳,朱赞仪告退离开皇宫。在他来开皇宫前,允最后和他说道:“虽然有些朝臣已经猜到了叔叔打算以你为安南国君,但毕竟未曾挑明。你也暂且不要对外说。”“是,叔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