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仪的生死,对于司马师来说,自然是无足轻重的,许禇是朝廷的功臣不假,但他不过是曹操的手下,并不是司马家的下属,司马师自然无需去体恤于他。
至于乡侯的爵位,那在朝中一抓便是一大把,并没有什么稀罕的,死上一个两个,反而能减轻一下朝廷的负担,反正许仪是因罪被杀的,那么他死之后,爵位也就自然给削夺了,不能再继承给他的子孙了。
反倒是司马师对锺会的这种态度极为欣赏,治军就是要铁面无私才行,处处顾及人情脸面,那军法的威严何在?锺会治军严谨,军队纪律才严明,只有军纪严明的军队,才有更强的战斗力。
高邑的这场战斗,虽然司马军伤亡了三千人,但这并不足以动摇司马师的信心,区区三千人,和十几万大军比起来,不过是九牛一毛罢了,损失些皮毛,还达不到伤筋动骨的地步,司马师当然是浑不在意了。
这次的失败责任,毫无疑问是许仪来承担的,他罔顾军令,冒然追击,最终导致了这次战斗的失败,所以说他被斩杀,也是罪有应得的。
经过此次战斗,其他的将领必将会汲取教训,不再轻兵冒进,这自然也就不再轻易地中并州军的计了。
锺会在此次战斗中,处置是极为恰当的,如果不是他的及时救援,前部的人马很可能就会全军覆灭,也就是说锺会至少挽救了七千人的性命,而且锺会在完成救援之后,极为冷静,并没有对撤退之中并州军进行盲目的追击,避免了遭遇再次被伏击的危险。
司马师需要的,就是像锺会这样既能雷厉风行果决刚毅,又谨小慎微虑事周详的领军主将,所以司马师没有对锺会进行任何的责罚,而是叮嘱他小心从事,按照既定的方向前进。
有司马师的支持,锺会的信心更为充实了,他下令在高邑宿营休整一日,召集诸将议事,再一次地严明军纪,要求诸将必须要做到令行禁止,不管何人,只要违反军令,许仪就是例子,绝不姑息。
锺会还特别的强调,以后也绝不容许出现为罪将求请之事,锺会要处斩许仪,一大堆人都围在那儿给许仪求情,成何体统?锺会身为主将,言出法随,如此多的人来挑战他的权威,让锺会很是不爽。
不是说锺会和许仪有仇,非得置许仪于死地不成,如果锺会和许仪往有就有怨隙的话,那么先锋的职位肯定是轮不到许仪的,锺会这个人例来是睚眦必报,谁和他有仇,那绝对是逮着机会就把对方往死里整。
锺会出身名门,仕途上更是一帆风顺,书法造诣极高,《世语新语》中曾记载过这样的故事:当初锺会撰写完《四本论》时,想求嵇康一见,可又怕嵇康看不上,情急之中,竟“于户外遥掷,便回怠走”。后来做了高官的锺会再次造访嵇康,嵇康理都不理,继续在家门口的大树下“锻铁”。炉火熊熊,嵇康手起锤落,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锺会终是觉得无趣,于是悻悻地决定离开。嵇康在这个时候终于说话了,他问锺会:“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锺会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锺会对这次造访觉得丢了面子,深深怀恨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