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担忧(1 / 1)

在打造百炼兵刃的速度上,比之徐州匠作坊有着诸多的差距,若不然的话,他们也不需要耗费钱粮与吕布进行交换了。难道说诸侯就看不到,当这些物资钱粮落入吕布的手中之后,会促进吕布的发展吗。诸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征战,当他们掌控的实力足够强悍之后,所能得到的好处也是更多的,如果在军力上输于他人的话,将会增加的是他们获取利益的难度。这等事情就算是放到有着显赫出身的袁家子弟的身上也是如此的。不管是袁绍还是袁术,在诸侯中间都是有着响亮的名头的,或许袁术在名声上比之袁绍有着一定的差距,但是在诸侯征战开始的时候,袁术掌控的实力,非是袁绍能够比拟的。相对来说,吕布更为看好的是袁绍,并非是袁术。袁绍的姿态,会让更多的人才前往投靠,凭借着冀州的富庶,袁绍想要有着一番作为,也不是困难的事情。两兄弟之间的较量,笑到最后的肯定是袁绍。不过袁绍表现出来的野心,也是很大的。作为诸侯盟主,袁绍若是在这等时候站出来,号令诸侯进攻长安,迎接汉帝的话,诸侯岂敢有更多的违背。不管诸侯手中的实力如何,他们是大汉的臣子,这一点诸侯暂时是不会不承认的,若是敢于违背的话,那就是站在了大汉的对立面上。迎接汉帝回归之后,袁绍的名望能够达到顶点。然而从目前来看,袁绍并没有这样的举动,或者说连这样的想法都没有,与公孙瓒征战,何尝不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呢,连昔日的诸侯盟主都是这般的行径,何况是其他的诸侯了。诸侯都想要通过战争获取更多的好处,关键是他们在征战的时候有着什么样的手段。吕布取得的成功,对于不少诸侯来说是很大的刺激。吕布能够以强横的姿态占据徐州,他们为什么不能有更大的作为呢,乱世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自身的实力,当自身的实力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想要有着更大的作为,就不会出现问题了。徐州军目前的实力强盛,非是单独一个诸侯能够抗衡的,并非说到了这等时候,吕布就是诸侯之中无敌的存在。须知诸侯之间是有着互相的联系的,若是让他们感觉到吕布的威胁之后,难免会有着其他的举措,而吕布在麾下谋士的谋划下,正在尽可能的避免这方面的事情发生,派遣使者前往冀州和荆州就是很好的说明。来到这个时代之后,吕布经历的是不断的战争,融合了吕布的灵魂之后,他的武艺并没有说出现下降的情形,在领兵作战的时候,也能够对战场有着及时的掌握。这样的情况对于一名武将来说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若是一名将领,在征战疆场的时候,不能对战场上的情况有着及时的了解,不能根据战场上发生的事情做出应对的话,这样的将领,就算是麾下有着精锐的将士,也是难以获得胜利的。吕布想要的是在乱世之中生存下来,而这样的生存,非是简单的事情,需要吕布为之付出更多的努力。随着治下的实力逐渐得到提升,吕布想要做的就是对于治下的掌控了。徐州、兖州、豫州,有着不少的家族,其中官场上更多的是家族出身的官员,这些家族出身的官员,在面临困难的时候会有着什么样的想法,也是难以预料的,而吕布需要的就是在这等时候,尽可能的调动麾下的力量,保证面对困难的时候有着更多的应对。若是战事到来的话,吕布不会有丝毫的畏惧,若是有人站出来捣乱的话,吕布就会以雷霆的手段让敌人明白,站在他的对立面上会经受什么样的惩处。“文和,兖州、豫州以及徐州各个城池的情况,也要做到一定的掌控。”吕布意味深长的说道。贾诩点头道:“主公之言,正是属下担忧的,主公治下的城池数量虽说在短时间内有着数量上的提升,但是主公对于治下情况的掌控,却是有些不足。”“任由情况这般发展下去的话,壮大的将会是各个州郡的家族,而这些家族在寻常行事的时候有着什么样的方法,主公想必是知道的。”“一旦这些家族得到壮大,反而站在主公的对立面上,或者是在暗中有着其他的动作的话,对于主公以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文和所言,也是本侯所担忧的。”吕布道:“本侯以诚心待各个家族,各个家族不一定会站在本侯的一侧,这才是令本侯最为痛恨的。”吕布道。吕布所言,贾诩何尝不明白呢,吕布的出身决定了,想要得到更多世家豪族的支持,是有着很大的难度的,世家豪族在选择君主的时候,不仅仅是看这名君主掌控着何等的实力,君主的出身亦是要考虑其中的,在出身方面,吕布比之袁绍等人要差了太多。而吕布背叛丁原的事情,更是成为世家豪族嫌弃的根源,在他们看来,这样的君主是不值得投入更多的。当前治下的稳定,不过是因为吕布的实力强悍,若是吕布没能展现出极为强悍的实力的话,治下的家族会有着什么样的举动呢。君主的实力强盛之后,对于各个家族来说的确是有着好处的,碰到他们不喜欢的君主,他们肯定会有着相应的举措的。贾诩认主之后,在考虑事情的时候,肯定是要站在吕布的角度上的,唯有吕布的实力有着更大的提升之后,作为吕布麾下的谋士,才能得到更多的功名。若是说战争的话,放到吕布的面前似乎不是什么问题。关键是对于治下的掌控。“以属下之见,当前最为重要的不是征战其他的诸侯,稳定地方,令治下的城池彻底的稳固,才是最为妥当的。”贾诩道。吕布笑道:“恐怕这才是文和想要说的吧?”“主公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