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5章(1 / 2)

1627崛起南海 零点浪漫 1101 字 2023-02-02

海汉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建立在自身的教育体系之上,与传统的文教方式有相似之处,但差别也很明显。

海汉的教育体系不仅仅是为了培养文人和后备官员,有相当大一部分教育资源是用于培训产业工人和专项技术人才,这是大明的科举制度所不具备的功能。

不过由于教育产业的规模仍然集中于海南岛等少数地区,海汉自行培养的官僚队伍远远跟不上疆域扩张的速度,所以大量留用前明的地方官员,也成了海汉解决问题的捷径。而前明构建官僚体系的基础正是科举制度,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太多,海汉短时间内还无法对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进,只能暂时先沿用前明的制度,以保证民间文人仍能拥有一个可靠的上升通道。

江浙作为海汉目前已经接管的前明统治区,无疑是一个会起到示范作用的样本,接下来官方如何从民间选拔人才,那可是千万双眼睛都在盯着的大事。

按照前明的科举制度,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本省的生员在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便可参与应试。主持乡试的主考官都是由皇帝亲自任命派遣,通过考试的生员便得到“举人”称号,也由此获得了进入官场的资格。

而主持这样的大考,对于年轻的白乐童来说的确是有些超出了负荷。在此之前他只是参与了几次三亚当地人才选拔考试的组织工作,其规模、复杂程度和重要性比起这种三年一次的地区大考可都要差了太多。

如今这一地区已经由海汉接管,当然不会再有皇帝派到杭州来的主考官了,而乡试的组织方也由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衙门变作了海汉东海大区管委会。

但问题就出在这个新旧官府的衔接环节上,管委会的下属官员中虽然也有前明投靠过来的文人,有参加乡试的经历,但对于科举考试的组织工作也同样只是门外汉。这乡试如何出题,如何阅卷,如何制定评审标准,是继续执行旧规还是推行海汉的新方案,都存在着不少的争议。

为了保证这次乡试的权威性,鼓励江浙地区的文人积极参与,管委会也是想了不少办法。比如目前在主持相关工作的是江浙地区几位德高望重的大儒和退休官员,这都是管委会特地请出来当门面的人物,利用他们的声望和地位来告知外界,虽然如今已经换了朝代,但前朝的人才选拔制度也还是会继续保留下来——至少在今年这次乡试还不会发生变动。

那么由谁来掌握这次科举考试的标准和尺度?既然海汉执委会远在天边,那自然是该由近在眼前的石迪文石大人来定夺,这也是为此专门成立的“乡试办”已经确定下来的基调。

不过在这节骨眼上,执委会偏偏又派了一位年轻的“钦差”来杭州,所持的公文上明确写着这位小爷要“参与主持本年乡试”,这可就很考验“乡试办”这些老狐狸的政治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