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发动机产量不足(2 / 2)

1942风起南洋 潜水老猿 1784 字 2022-12-13

这样跨时代的产物,对目前工业基础薄弱的先锋军来说,已经是倾全力打造,这持续了几年的一号工程才算有了首尾。

“为了制造这架歼-1战斗机,我们可谓是不惜工本,不少材料和零件甚至是从美国进口的。但要大规模生产,却需要重新调整一些生产工艺。短时间内,产量根本提不上去。”李衡遗憾道。

实验室出结果容易,手工作坊也不难,难的是大工业生产。

“发动机产量就是最大瓶颈。加上那些德国技工,在又加了一条生产线后,我们现在的产量也只能维持在10天一台的水平。再快就容易出问题了。”李衡苦笑道。

先锋军的技术力量只能维持一座发动机厂,就设在了万象。保密度极高的这座发动机厂,即便集中了从德国招揽的部分高水平技工,背后又有三十多家厂子为其提供零配件,也只能维持两条生产线。

“这个真不算少。我记得有个哥们说过,他们那边的厂子在五十年代生产涡喷5发动机的产量不过也就是三四十台。”叶关虽然不了解,交际却广,听了不少的八卦。

“我们现在才累计生产了11台发动机,以后发动机还得不断改进性能,产量一时也提不起来。”李衡摇了摇头道。

赵易沉默半天,才缓缓道:“时间我们耗不起呀。”

照这个速度,一年最多才积攒十几架双发战机,这还不考虑发动机的更换问题。

这点战斗机就算性能好,也会像二战的德国人那样,很容易被英法的数量给淹没,何况英国人也有性能不错的喷气式战机。

“手中没有一百架喷气式战机,心中没底呀!”赵易早早就说过这句话,可眼下英法不会给先锋军太多发展时间。从停战之日起,法国人就已经在准备着第二场战斗了。

“要是单发战机就好了。”叶关惋惜道。

单发战机只需要一台发动机,战机数量自然就多了。

“我们只有一种选择的话,无疑歼6更合适。”赵易坚持道。

当初的方案是三人一起商定的。先锋军的技术力量不足以支撑两种战机,而只一种战机的话,除去那些更加先进的战机不论,发展潜力更大的歼6无疑比歼5更合适。况且后世歼5战机早就没落,三人手中的资料还是歼6最多。

“单发也不是不行。”李衡眼中一亮,犹豫了一下,才吞吞吐吐道。

“哦?”赵易一听就知道其中有故事。

“记得陆孝彭老爷子吗?”李衡开口赞道,“果然和歼6有渊源,也果然有灵气。”

华夏搞航空的人才本来就少,这个时代的人才就更少了,赵易三人早就撒网相邀。陆孝彭这样的大牛早早就被先锋军资助去英国留学了。最近半年才回来,加入了天龙战机项目部。

“歼12?”叶关眼中一亮。

这样的典故就算是他这样的伪军迷也知道一点。

赵易侧耳倾听,李衡果然点头道:“差不多。我们有攻击机计划,但单发战机计划一直没提,主要是单发战机有些鸡肋。不过陆老爷子却自己提了出来,并做了相关设计。虽然没有钛合金和复合材料等减重,但也算轻盈,要应急用也是可以的。”

在三人眼中,这样的单发战机有些鸡肋,发展潜力不大,但在别人眼中,能有喷气式战机,还要啥自行车呀!

“类似歼12这样的,航程太短,只能算是机场守卫者。不过若是应急补充,还是可以的。”赵易同意了李衡的说法,“只是,从设计到生产需要多长时间?”

生产设备和人员基本就绪,反倒不用担心。

“研制天龙时我们有不少技术积累,新单发战机也不需要超音速。我们算是已经把设计程序摸了一遍,再设计应该简单一些,一些实验程序也可以多线操作加快研制速度,不过也需要一年多。最后定型应该不超过两年!”李衡说得比较保守。天龙战机定型后,设计人员已经可以大量抽调出来集中向其他方面。

赵易沉吟片刻,终于点了点头道:“可以一试。两条腿走路总归要稳一些。”

喜欢1942风起南洋请大家收藏:()1942风起南洋更新速度最快。(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