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巨所说的士大夫实际就包括了外戚与权贵。
有外戚厉害的,比如衞青与霍去病,但人家确实是厉害,这才被汉武帝一步步提拨上位的。示问高遵裕原先有什么惊人的表现?
特别是永乐城之战的徐禧,庆历战争中范仲淹仅是一个持平罢了。
然而这个持平,是在后方付出惊人的钱帛基础上才建立起来的。
李清臣无言。
“其次是人口危机,作为一统王朝,我朝面积最小,即便是现在,我朝面积仍不及西晋,除非将彼岸包括其中,但拥有最多的百姓,并且继续以惊人的速度膨胀着。莫要指望着彼岸,彼岸能力也有限,而且能转移的也不过是东部地区,不可能将西部地区的百姓转移到彼岸。”
“人口危机带了另一个危机,兼并!”
“其实祖宗已经有针对性的制止兼并制度,比如对富户征重税,强摊派,权贵子弟不得科举,但祖宗心肠软,虽知道兼并之害,但想善待功臣,所以做得不彻底。”
“比如建房宅,想要房子牢固,必须地基打得牢,这个地基就是基层的百姓。但是现在呢?”
“一个国家想要稳定,必须一大一中一小。中,国家也。国家必须要保持着良好的财政,这样才能用于军防,用于救灾赈济,用于民生,不过能持平略有盈平即可了,不可重敛百姓。而且这些财政非是用于皇室挥霍的,用于士大夫权贵铺张浪费的,它们必须用在国家与百姓身上!”
“小是权贵与士大夫,他们比普通百姓富足就可以了,然而必须保障所有百姓衣食无忧,这才是一个国家稳定的基础,否则历朝历代的揭竿而起,还会发生在我朝。”
“何谓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错,文公指的乃是与士大夫共享天下。至于普通的百姓,只是小民而己。因此司马光才会对贩夫走卒穿罗袜反感。实际上,如果所有贩夫走卒,普通百姓都有钱帛穿罗袜新衣服,能有蔽风雨的房屋,能一日三餐不发愁,那才叫国家大治。”
“然而我为相时,针对这三条时弊,做了那么多妥协,依然让许多人愤恨之。”
“陛下,诸公,特别是在经济上,我相信,暂时恐怕没有什么人能有我的巧思了。”
王巨所说的,有许多几人还是不赞成的。
比如王巨所说的一大一中一小,其实就是一个金字塔吧。
然而在其他人心中,不是他所说的金字塔,而是皇室最大,其次是士大夫外戚权贵,再到各地乡绅,普通百姓嘛,不让他们大规模饿死就好了。
或者换一种说法,也就是古代的三级制度。
一般朝廷的政令下达到各县官员手中,再由各县官员传达给各地乡绅,朝堂、地方官员、各地乡绅,也就是官员乡绅共治天下的模式。
再如兼并,兼并确实是一个问题,但相比于前朝前代,宋朝算是很好了,最少唐朝的部曲没有了,就连四川的旁户,也随着王小波李顺起义瞬间消失了。
要么就是夔峡路的一些蛮人地区,但这些地区,前面朝代也没有完全治理妥当。
不过对于王巨在经济上的贡献,大家都认可的,虽然王巨下去,这一年多时间宋朝经济还是不错的,然而那也是在萧规曹随基础上才保持着经济的继续发展。
可王巨不久就要离开宋朝了,这种势头又能保证多久?
并且就是王巨的策略,也是治标不治本的策略。
为什么王巨反覆说这个兼并?
其实这也是王巨两世为人的亲身体会,比如前世七十年代,许多老百姓生活越来越艰难,就象王巨自己吧,八十年代初,他开始记事了,但那时候他一家仍不能保持温饱,一年看不到几次荤腥。后来改革开放了,生活也越来越好了。但为什么一些百姓不感恩,为什么有那么多毛左?不仅仅是金钱至上,道德沦丧。那只是表面,看看国家有大灾到来时,百姓是什么表现?道德仍存在百姓心中!可能老人倒在马路上没人敢扶,可是最少有六成百姓很想很想扶!
真正原因还是变相的兼并,造成两极极度分化,不说别的,一个房子就让许多贫困百姓压得喘不过气来了。
没有了幸福感,还不如七十年代呢,至少大家一样穷!
不过前世这个问题不大,至少科技带来的变化,让大多数人不至于饿死冻死,然而放在宋朝这种低下的生产力,如果兼并越来越严重,那则会饿死人冻死人。或者放在七十年代,又是两极极度分化,则会形成什么后果?
如果兼并趋势不制止,继续蔓延下去,即便金人不南下,宋朝内部也会爆发严重的危机。
然而王巨也不能有很好的办法去解决,也说了许多遍,于是迅速转移了话题。
“所以诸君要努力了,不过我说这些,是说另外一件事,范公,前天宫宴上,我举止有些不当吧?”
“呃……”范纯仁不知道如何回答。
那天王巨先是莫名其妙的强硬,然后又莫名其妙的不作声,王巨不作声了,面对着强大了辽国,谁还敢作声,因此顺利地搭成了一些口头协议。随后,两国使节就返回了。
“我这样做是有原因的,范公,我这种种安排,主要是为了顺利而又轻松地拿下西夏。甚至现在拿下湟州地区了,我都不想发生阿里骨背叛的事件,因为在那时,无疑增加了许多变量,也逼得我不得不修改了作战计划。”
“西夏连连惨败,并且因为贺兰石,更使得西夏经济民生雪上加霜,辽国派使来调解,是谓必然。所以为了进一步迷惑辽国,我向陛下提议,先答应议和休战。不过在这种优势下,我朝主动承诺议和,换成你,会不会起疑?”
“太保是说……”
“范公,我刻意说决战于燕云,将长城境内全部收回,这说得是过于强硬了。对方终是辽国,那么必有人反对……但我不是怪你,如果没有准备,与辽夏两国两面开战,后果确实很严重的。就是有了准备,同时与辽夏两国开战,胜负也未知也。”
“只要我说了,范公你没有异议,也会有其他人有异议。那么接下来我就可以缄默不语了,范公,你会意我意思吗?正是这样,才会给辽夏两国使者造成一种错觉,我朝忽然议和休战,乃是我朝内部又出现了严重问题,不然不会停下伐夏脚步的。”
有了这个错觉,西夏人会感到侥幸,辽国也就会轻视,那么几个月后,西北正式春暖花开之时,宋朝忽然用兵西夏,则能在很短时间内将西夏拿下。
拿下了西夏,就是辽国出兵,宋朝也不会害怕了。
“原来是这样……”范纯仁喃喃一声,敢情自己被王巨当枪使唤了。
“范公,你也莫怪,同样,我内心深处感到很自豪。上兵伐谋,没有计谋是不成的。但我的计谋乃是对外,非是对内。相反的,有些人对外软弱,对内部却非常非常的凶残。西夏人为了抵毁我,派斥候于边境处传出谶谣,子安之功,胜过寄奴,直破贺兰,砥柱中流。这个,你们都知道了,未来我就是从这个谶谣上打开缺口的。然而近日,京城里却传出另一首谶谣,一土盖天,司马无日!”
一土无疑是一个王字,盖天了,肯定大肯定巨。
司马非是司马,而是赵室江山。
联在一起,那就很有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