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刘星霆一直沉默,楚丽华猜测他在用心听着,消化或者很自己产生链接;于是,她特意放慢了语速,接着说,“所以,要判断你和父母的互动是不是健康,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那就是问你自己——假设你接下来需要跟父母在一起待上一个月,你有没有立刻觉得心里别扭、不舒服?
如果你对父母总是有很强烈的消极情绪,频繁地感到内疚、害怕、愤怒、难过,那么基本可以肯定,他们仍然拥有在情感上折磨你的权力。
你发现你还处在父母为你设定的行为模式中。接下来你可能会在内心当中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当父母对你做了这么多可怕的事情之后,你要不要原谅他们呢?
原谅与否取决于你自己,但一定要注意时机。这就是第二步,跳出陷阱。
我从书中看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位叫斯蒂芬妮的姑娘,她说自己已经彻底原谅了小时候伤害她的继父和她冷漠的母亲,因为她的信仰要求她这么做。
但不知道为什么,她的生活仍然过得很苦涩。在心理咨询师的建议下,她参加了一个互助小组。这个小组的成员全都是和斯芬蒂妮一样的受害者,大家坐在一起分享各自的经历。
听了其他人的遭遇,斯蒂芬妮开始表现出愤怒的情绪。几周之后,她再一次找到心理咨询师,长期压抑的怒火终于爆发了,尖叫着咒骂她的父母毁了她的童年,毁了她的整个人生。
之后,她默默地哭了好一阵子,对心理咨询师说:‘你说的对,我不该就这么原谅他们。我认为上帝是想让我好起来,而不是想让我原谅。’
这次情绪发泄成了她的转折点,过去的伤口开始逐渐地愈合。
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子女都像斯蒂芬妮一样,草率地原谅伤害过自己的父母。
甚至认为儿时的不幸都是自己造成的——他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然而过早原谅是一个可怕的误区,它让你无法坚定地实现自我拯救。
你要搞清楚,即便你的父母过去生活得多么不如意,也轮不到你来为儿时的不幸负责。父母才是那个应当承担责任的人。
所以,你必须跳出过早原谅的陷阱,先想办法从父母的控制下解放自己。只有到那时,你才能获得真正的平静。”
原谅吗?呵!刘星霆心底一丝冷哼,他才不可能原谅他们呢!
楚丽华的声音,越听越好听,越听越顺耳,她还在缓缓讲述着,“第三步是建立界限。
建立界限的目的不是说你要和父母彻底断绝联系,而是要告诉明确地他们‘你既是家里的一分子,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你要捍卫你生而为人的尊严和权利。’
要建立界限,首先你需要在和父母的互动中少一点反应,多一点回应。
反应和回应什么区别呢?我举一个例子。桑迪的父母特别善于利用内疚来控制她。父母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忘恩负义,白养你这么大。’
而桑迪就急于辩解:‘我没有!你难道忘了过去的xx事了吗?我总是为你们着想,为什么我做了这么多你们都不满足!’
这是桑迪面对指责的本能反应,表明她仍然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我也曾经是这样的人。
如果你总是使用本能的反应,那就永远是‘父母拼命进攻,你疲于防守’的被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