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5 章(1 / 2)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一时散了,屋里只留下贾敏和林如海,贾敏正想将最近发生的事情一一讲给林如海,转眼却见他正目不转睛的看着自己,眼中的火热足以燃烧整个世界,忍不住便红了脸。一时被翻红浪,春色满室,不知看呆了多少比翼鸟,羞煞了多少鸳鸯双双。

到了次日,林如海赶着在朝廷封笔之前,进宫面圣,这一面就是大半个时辰,等林如海出来,仍是满面春风。有些消息灵通之人,便知道林家又有好事要发生了。

过完春节一开笔,皇帝便颁下旨意,决定修本朝字书,由翰林院掌院领衔,由山东孔家衍圣公协助,另诏翰林院下的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等十数人参与编订。

历朝修字书的,并不少见,远说且不说《尔雅》,近的也有《说文解字》,只是皆有不足之处。便是有“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的《说文解字》,也被皇帝评为不过是析字形、考究字源,不足以普及文字,教化万民。

皇帝亲自给出了思路,以拼音定其音,以偏旁部首观其形,以白话解其意。

朝堂上自然不缺有识之士,立时便明白了这部字书的奥妙之处,若能参与其中,必然流芳百世。

下了朝,不少人看向林如海的眼光顿时复杂起来,虽然没有明说,可是但凡有些门路的,谁不知道这必然是林侍读的主意,原来他离京半年、前往山东奔走竟是为了这桩事。

而翰林院的人,上至掌院学士,下至九品翰林院侍诏,看向林如海的眼神别提有多慈祥多温和了,看看,不贪功,不自己一个人藏着掖着闷头发大财,知道领着大家一起挣名声,人又不倨傲,哪怕立下如此大功劳仍是平易近人,这才是我辈读书人的风范呢。大明宫前,翰林院掌院学士许麟捋着胡子,笑眯眯拍了拍林如海的肩膀道:“圣人期许甚厚,如海要好好干呀!”

还不等众人的视线从修字书一事转移开,二月底,皇帝又抛出一枚重磅炸弹,大意便是林海家中奴仆下人出海之际,引进回一新种作物,经过这几年培育繁育,发现该粮种耐旱耐贫瘠,不限肥田瘦田均能种植,产量却极其高,下旨户部扩大面积,继续研究。林海林卿家献种有功,擢升为翰林院侍讲学士。

这样的大朝会,林如海这样的小官原是没有机会参加的,但此次因事关林如海,皇帝早已吩咐了许麟,故今日许麟身后站着的,正是林如海。

听闻此言辞,林如海立时站出来道:“陛下厚誉,臣愧不敢当,想当年臣家偶得此物,只将此物做为小吃零嘴售卖,京中人士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陛下圣烛远照,别具慧眼,念及民生,泽批百姓,察觉此物之不凡,吩咐下官试种,如今方略有成果,臣心中有愧,不敢据为己有,贪天之功。”

眼下在意,这都是皇帝陛下你的主意,是你老人家聪明,从中看出来这东西的好处,跟臣不相关呀,竟是将功劳一推二五六。

关于这事林如海道真的没扯谎,想当年林如海想的倒是直接献上去,但是贾敏这个现代人因为信息爆炸对帝心知之甚深,以林家名义送上,一时肯定是名利双收,但是长久来看,却未为良策。

今上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但是却不乏历代皇帝的疑心,林家弄的这些东西实在是太要命了,足以动荡一个国家,纵观历朝历代,哪个皇朝倒台不是民不聊生,而玉米、红薯、土豆的出现,足以短时期内达到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的盛世盛景。

倘若直接献上,皇帝转头会不会想,你们林家还有没有别的私藏,今天你支持我,明天你支持旁的人该怎么办?到时候只怕皇帝寝食难安,反给林家招来灭家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