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已经再一次成为传奇的唐大树只有一个动作,他对沈静说:“收好底稿啊,等哥出名后,将来说不定能够卖出大价钱的!”
1997年的元月恐怕是唐大树最幸福的日子了。市《城市晚报》的主编慧眼识珠,首先在报纸上连载,引起轰动,好评如潮。
但这还是地方性的,接着,《黄河晚报》、《青年文刊》等主流的报刊杂志社纷纷转载,听说省内的东方文艺出版社也准备出面洽谈出版事宜。这时候网络上也开始传播,只是受众较小,还是实体书的出版影响更大些。为此,光报刊杂志转载费,唐大树先后累计获得3万元的稿费。
这是一笔什么样的收入呢?以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它是去年即1995年全国城镇职工平均年薪的5倍。以唐大树的家庭经济条件来算,大约是当时所欠外债的总和。一句话,他发达了,大大的发达了。
重生以来家庭做的唯一实质的好处就是,父亲大可不必为因投资船舶而借的高利发愁了----在90年代特别是1995年及之后,通货膨胀相当厉害,即使银行年收益10%也不稀罕。老爸借的一分、二分甚至二分五的利息的投资都还有得赚。
只是当潮水退去后才发现,好几年的钱都是被放债人赚去了。
有了这笔钱,家里终于可以缓过劲来了吧,这可是一笔堪称雪中送炭的收益啊!也是重生之后自己为家庭做的一份小贡献。
其实唐大树还有别的想法,那就是这个时候全国的房价都是极低的。以后来他的一位同事的经历来说,这位同事家在东部沿海地区,就在97年建了房子,两层楼、每层180平方,没有装修,连地基一共9万左右。这笔钱完全可以建一所小点的一房,只要坐等二十年,自己的身价将会蹭蹭蹭往上涨,还用什么奋斗!
不过有意思吗?
唐大树不是钻钱眼里的人,他甚至因为文学的熏陶而长期鄙弃那些“不义而富且贵”的暴发户----或者是自己没有这个机会的酸?看着父亲为还钱长年拼搏,再大的发财大计也只能且顾眼前了!人生最重要的是快乐,不但是自己,还有家人、朋友。
当然,稿费这个事由于很隐秘,很多同学并没有意识文字变现也能出钱,他们并不知道在他们的身旁已经有同学挤身“大富豪”之列了----对生活费每月通常在一百到150元的这群穷学生来说,三万块钱绝对是一笔巨款!
更大的成就还在心理方面。因为文学界反响强烈,市、区文联都组织对《第一次亲密接触》进行文学批评(非贬义,指正常的文学评论),并在市级文学奖获奖名单里紧急加上唐大树的名字,还煞有其事地到北工大“调研”。
期间唐大树还为他们作了专场报告,很是轰动。那一天,校门口、校园道路两旁都挂着巨幅红字“热烈祝贺唐大树同学作品荣获市文学奖一等奖”,很拉风。
《第一次亲密接触》本来就应该获得这种殊荣。从此,文学界开始知道有个笔名叫做“陈塘旧事”的年轻写手,而北工专的学生们都知道有个写情书的高手唐大树。
很多好事者仿照小说中的经典句式造句,比如关于周末懒得下床吃饭的段子可以这么改:“如果我还有一口气,我就用不着下床吃饭。我还有一口气吗?有。所以我不需要下床吃饭。”
关于表白被拒,可以这么改:“如果你不爱我,我就会再找下家。你爱我吗?不爱。那么很遗憾,我要找下家了。”
关于吃饭,有的这么说:“如果我有钱,我就会请你去小食堂吃饭。我有钱吗?没有,所以要我请客你想都不要想!”
到处都传着这种段子,唐大树的名声也随之而传播,直到很久以后,校园里还流传着他的传说。
不过名人也有名人的苦,至少他想去约田甜有些困难了。大白天碰不到,宿舍进不去,晚上吧,一个如此“有名声”的男学长到班上找学妹又太突兀。都知道趁热才能打铁的道理,刚刚和田甜建立的良好关系,需要一个适当的氛围来使它从友谊升华到爱情。
万一铁冷了,重新烧起来不知道又要花多少功夫。(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