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听好了,交战后队形也不许乱,宁走不跑!”
在远远望见敌人的迎战阵列时,冉求正站在车上,好观察战局,布置阵法。他带出来的曲阜鲁兵则在军吏的带领下,按照平日训练时的套路站好队列,靠前者披着厚甲,中间的则是轻甲,最后排甚至无甲,唯一的共同之处是,人人手中都拿着长矛。
三千杆长矛,外加五百弓弩、五百盾剑配合,这就是冉求的战法。桃丘打制的铁矛尖,碗口粗的矛杆,他们像一座移动的森林,朝前方坚定不移地前进。
而齐人那一师断后兵卒也从传车处得知了敌情,已经在闾丘明勒令下排好了阵列,看着鲁人这架势面面相觑,那层层叠叠的方阵看上去不太好啃。
“鲁人以为吾等是弱旅,欺吾等人少。”闾丘明断定鲁人不敢出击,如今被打了脸,也不气急败坏,而是冷笑着说道:“可这世上,岂有军将会让弱旅断后?”
齐人隆技击,他军中便以技击甚多而着名,擅长短兵击敌。闾丘氏之兵无论是伐莒还是伐燕,亦或是入鲁以后遇到的乡亭兵卒,都凭借技击无往不胜。
“听我号令,得一首者则赏齐刀百枚!”闾丘明让左右下去传话,他没参加几年前的雪原大战,生平未遇强敌的他膨胀得厉害,尤其看不起鲁国人,竟决定以少击多,将这股鲁兵杀退!
……
离齐人越来越近了,冉求心裏知道,这是齐军的尾巴尖,只有将他们打疼打败,齐人庞大的撤离大军才会回头,如此才能实现将军的战略。
“排好队,长矛放平,向前齐步走!”
冉求摇着军旗,传令官管周父大声发号施令,武卒老兵构成的军吏也在大吼,士卒的吼声则如雷鸣。既然选择了出城,他们就报了一战的心思,被齐人打了这么久,兵卒们也憋了一口气。
军中鼓师重重敲击着腰鼓,统一全军步点,鲁兵们迈步向前,长矛平平伸出。第一排,第二排,第三排,长矛纷纷放平,后排的长矛也向前倾斜,指向远处的苍翠青山,以及缓缓朝他们走来的齐人阵列。
齐人速度更快,他们呐喊着冲进来,领头者轻甲持剑,还举着圆盾、鈎镶,个个奋勇当先。
战斗中,冲在最前面的人风险最大,所以排头兵都是由队伍里最勇悍者担任。放在齐军里,这样的人便是技击。
他们原本是临淄市肆里的轻侠恶少年,因为武艺出众而被选入军中。司马穰苴时代,技击只是被当做杂兵和敢死队来用,可司马穰苴死后,齐军中渐渐有了推崇个人武艺的风气。
这些技击没经历过雪原大战,就算听说了也不以为然,毕竟那次战争是以赵氏晋兵为主力,对晋人,齐兵还是有些犯怵的。
至于鲁国人?受闾丘明影响,他们对鲁人不屑一顾。在技击们的印象里,鲁人一向胆小怯懦,一路过来反抗不多,投降的大夫却数都数不过来。反倒是那些担任小吏的士和国人抵抗较激烈,可却无济于事,鲁国就躺下他们脚下,可以任意肆虐。
鲁人的懦弱,从齐人逼城后一直缩在裏面没怎么反击就是证明,这些鲁兵大概是心存侥幸才出来的,一旦让他们吃点苦头,就会吓破胆子投降。先冲进去固然有风险,可也有好处,闾丘明事先就有悬赏,事后还有犒劳,兴许还能再抓几个回去做耕田的隶小臣,对这些搏命之徒而言太值了,比回家种地货值来钱帛更快。所以他们都红了眼,只等冲进鲁兵阵列里大杀特杀,多砍几个人头。
但,对面的长矛为何依然举得笔直?羊群组成的队列为何还如此紧密,没有一哄而散?他们中的弓弩兵甚至在有条不紊地开弓攻击。
箭雨落下,发动冲锋百余技击里,前面十几个人被弓弩射中倒地。技击们也还以颜色,他们射术很不错,甚至能一边跑一边开弓,而且箭箭都有准头,鲁人队列里顿时有不少人中箭呻|吟,引发了一阵混乱,但很快就恢复了秩序。
在这个距离,技击们已经能看清对面鲁国小兵扭曲的面孔和战栗的唇齿了,可让人奇怪的是,竟没有人扔下长矛逃跑。中箭的人倒下了,淹没在依旧前进的队伍中,他们的位置很快就由后排补了上来,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冲锋时的兴奋已经过去,技击们没看到预想中的混乱崩溃和恐惧,而是整齐的队列,之前怎样,现在还是怎样。
第一排鲁人全都穿着甲,而且还遮蔽的严丝合缝,这是重甲啊!
那一排排的长矛又是怎么回事?前排的人靠的这么紧,中间那空子又被后面的长矛尖伸出来补上,这让人怎么冲?
冲在最前面的技击心生迟疑想要停住,最起码要避开正当面那重甲森然,长矛如林的方阵。
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没了司马穰苴带领,齐人打仗也没那么多章法,常常得靠头脑一热的爆发。闾丘明打了一口气把鲁人气势打掉的主意,故鼓声未停,后面的齐人阵列不断呐喊着成排冲上来,前面的技击想要停住也不能,只能被身后的人推挤着向前,离那只在原野上铺开的铁刺猬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