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一想到这裏,脑袋瓜子就嗡嗡的。
为什么张希孟会这么认为呢?
立刻冲到了阮弘道面前,怒目而视,咬着槽牙道:“你,你给我说实话!是不是打量着税务部刚刚立了功,胡惟庸又野心勃勃,要对你们户部下手……你们急着填平亏空,便不折手段,想把亏空算到上位登基大典?琢磨着把大典办得漂漂亮亮,你们就什么事情都没有了,可以平安过关,是吧?”
朱元璋低声怒吼,火冒三丈。
“李相,说到底,我们都是替上位做事,是为了上位的脸面,务必要风风光光,体体面面。现在度支局盯着我们,没准背后就是张相授意的。李相公,他张希孟要做圣贤,可也要让人活着啊!他这么欺负人,李相不能不管……”
可是这一次为了兴建应天,需要采购的砖瓦木料,数额非常巨大,还有生漆、桐油、黄铜等等,都是个惊人的数目。
尤其是在刚刚登基这个关头,而且张希孟大概率认为,这次的事情,估计李善长是真的冤枉。
正是知道这些事情,朱元璋在订立税收制度的时候,是用粮长来征收,就是避免地方官吏趁机敲诈百姓。
“查,一查到底!不把这些大蠹虫揪出来,如何能对外用兵,如何能天下太平?”朱元璋咬着牙,“这事李善长他别想逃脱干系,咱跟他没完!”
“李相,我,我对天发誓,都是为了能加快工程进度,为了确保修好应天城。绝没有半点私心,李相公,你可要救救户部啊!总不能刚刚把登基大典风风光光办好,回头就卸磨杀驴,拿户部祭旗!怎么能谁干得多,背得罪名就大!这么下去,可是会寒了忠臣的心的!”
好家伙,这么快就来了一个嘴巴子。
老朱突然觉得老脸火辣辣的,登基大典才过去没五天,他还满心欢喜,觉得自己多了不起!
这还不算最要命的,这些官吏手里有多张空白公文,他如果说都损失在路上,能不能再重新征收一次呢?
但是无心之过,跟有意为之,绝对是不同的。
咱不排除李善长知道,但仅仅因此论罪,就太不把大明第一功臣放在眼睛里了。
主要是这一次登基大典的采买,是户部挑头,中书省那边跟兵部配合,调拨军需粮草,准备用兵。
阮弘道痛心疾首,卖力哀求。
李善长冷冷看着阮弘道,突然冷冷一笑,“你说张相被骗了,那我问你,你如何证明,你没有骗我?又如何证明,下面的那帮人,没有骗你?上次成立税务部,我就提醒过你,让你好好查下面的人,耍猴的别被猴耍了!”
完美!
李善长的脸已经黑了,连一个字都懒得说,只是摆摆手,让阮弘道滚蛋……就算孤立无援也不能跟着这帮虫豸在一起!
阮弘道被抢白的老脸通红,心绪不宁,他连忙道:“李相明鉴,下官,下官不是那个意思……下官是说,是说办事有办事的艰难,张相不食人间烟火,是被人欺骗了。”
老朱竟然迁怒到了李善长的身上,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李善长破口大骂,突然,他意识到了什么。
“好啊!你不光贪墨无度,竟然还敢挑唆我和张相的关系,离间朝廷重臣……我看你是活得不耐烦了,我这个中书省太小了,容不下你了。请你现在就出去,去奉天殿,去找上位。你要是能把道理讲清楚,让上位信伱的,别说区区一点钱粮上的出入,便是把中书门下的位置都给你,那也是理所当然!我李善长就和张相一起,去济民书院教书,乐得清闲自在!”
可偏偏元朝地域辽阔,山川复杂,以运送粮草为例,路上的损耗就不是一笔小数目。
虽说粮长未必万无一失,但总比官吏随便折腾,要好得多。
张希孟低垂着眼皮,盯着面前的账目,同样怒火中烧……其实不久前把胡惟庸推出来,就是要整顿财税体系,户部的问题很大很大,这点张希孟心知肚明。
“这一次筹备大典,我并没有参与,张相那边也是负责流程礼仪,主抓全局……至于具体办事,就是翰林院,户部,工部,鸿胪寺……其中你们户部做得最多,经手的钱财也最多。你怎么就不小心点?现在传出风声,度支局盯上了,你来找我。我能怎么办?户部出了事情,我就去请罪,上位要杀我,那也是罪有应得,难不成我还能包庇罪犯不成?”
李善长连续叱问,把阮弘道问得瞠目结舌,汗水顺着鬓角流淌下来。
谁拥菀揪有你谁就拥有全世界
可是他的种种表现,在老李看来,简直毫无波澜。
“主公,抓人杀头,敲山震虎,以儆效尤不难。难的是对症下药,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臣以为这一次最大的问题就是户部开了空白的采买公文,准许下面官吏自行决定,而这个自行决定。裏面的藏掖可就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