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新闻的落幕(1 / 2)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今天在参考消息上看到一条评论,是这几天舆论比较盛的“学生研究癌症获奖”事件的,本着养成关注关注一件事件的始末,并做一些学习总结习惯的目的,点进去看了一下,学学评论的写作,评论看起来还是挺好的。

自从为了学习的目的而有意识看看新闻以来,关于学术造假的事件就挺多的,也不止学术造假,教育方面的事件冲上热搜的事例是挺多的。翟天临论文造假就不用说了,最近还有仝卓的往届生改应届生,还有山东那边的高考顶替,教育体制的弊端真是多啊。不过也不知教育,其他地方也不一定会好到哪里去,只是因为教育的地位太过于重要,所以爆料出的每一个弊端都在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当初毕业的时候也不是特别关注学术上的事,那时候毕业论文还不是查得这么严,当时因为想着,要理直气壮地告别那个领域,而不是落荒而逃,所以就很认真地写代码,写论文,从家里拿过去的一个新手机都被程序给运行坏了。现在想来,虽然论文做得又差又没有什么新意,但确实是自己认真的做了的,所以毕业后因翟天临事件的发酵导致的论文严查之类,也没有什么担心。

这算是很远的题外话,只是想说说而已,没有什么目的。

关于参考消息那篇评论,看完内容之后,又回去重新看一遍各个段落都写了啥,以此总结一下一篇文章的写作模式。最近一直在培养这种习惯,文章看完之后,再返回去快速看一遍,第一遍看内容,第二遍看文章的架构。以前总以为文章是浑然天成的,就像是某一个瞬间,缪斯降临于神识,然后纵笔写下惊世之作。所以文章的构思之类的,反而是庸俗之物,是有碍于杰作的呈现,但是后来看了好多新闻,好的坏的,还有挺多的文章,好的坏的,甚至看电视剧、电影、动漫等等,甚至是一张可以称得上好的图片,都无不说明一个道理,一件能够称得上是成品的人造物品的呈现,都有着结构在里面,是这些结构的支撑,才让物品得以呈现成品。当发现这件事之后,每次都在总结着同样的总结的时候,某些东西在你的意识中就会越来越淡,曾经奉为至高无上的某种意识越来越淡,现在都快忘记那是什么东西了,只知道有些很重要的东西在现实中一点点淡去。其实发现文章的结构性,你是失望的。你在追求至高无上的东西,可是一路上却只找到它的遗骸。

又跑远了,本来是想总结一下那篇评论的写作模式,做一个记录,说着说着就忍不住扯到其他的地方去了。

从鲁迅的批评性的短文中可以看到,一篇批评性的文章,对于批评的对象,总是要溯源的。这篇文章也如此。作者有说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初衷,再接着说其中的利益,导致的一些人动了歪脑筋。

这篇文章的评论是在提议这件事不应该就此完结,而应该成为一个警醒,应该去认真找出相应的事件,进行深究,以防止相应的事件的再发生。

关于这件事的发展过程,大概是这样:学生的获奖遭受质疑上热搜,当地相关科研所宣布该学生为该所研究院的孩子,从媒体发布的消息上看,学生的论文与学生的父母的研究方向以及发表的论文有很大相同,后来成立调查组,过几天后,学生父亲发表致歉信,也是在当天,当地撤回该项目的奖项。这事到目前为止算是一个尾声了,或许就是最终的处理结果了。一件热门事件结尾之后,有媒体来一个评论也是正常,而你要做的,就是学学这评论这么写,以及这种现象,正常人大概会有什么想法,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你一般没有什么想法,也不知道别人会想什么,可能是一直以来太过于与世隔绝的缘故。

文章的写作框架大概是:

开头概述该事件的结尾:撤销奖项,学生父亲发致歉信。因为是在舆论的尾声,所以大家也知道是什么事,所以只概述结果,不说经过。

接着说到对于这个结果,社会上的反应:说明这个事件对社会的影响是消极的。

再接着,揭示出消极影响的原因:“科技净土”被玷污、“学术造假”下延到小学生、“拼爹”现象。

然后开始认真分析:解释小学生科技奖赛的初衷,这其中有什么利益,利益是如何让人心生歪念。大概是这样子。

然后接到上上面说到的各种不好的现象,分析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