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今天跟着导航走着去图书馆,打算在那里翻几个小时的书,换一种看书的方式,看看各个不同的作家的写作风格,也看看各种可能的写作风格。走到一个小胡同的尽头,导航说:目的地就在当前道路,此次导航结束。可是眼前是一扇临时装上的工地门,看着粗糙,但是锁得却很紧,这真是“死胡同”了。这种情况,导航已经不管用了,只能靠自己,沿路返回,然后在一个岔路口绕道,走了好一会儿,找到图书馆的位置,发现之前那扇门就在图书馆门口,看来导航确实没有骗人。
在图书馆中逛了一下,凭着感觉找到一些收集古代的画的书,便翻开来看看。本来想看宋代的工笔画,后来找到一本郑板桥的画集,竹兰画得非常棒,虽然不懂得欣赏,但看着感觉就特别好。后来确实找到了宋代的花鸟图、山水图,可还是更喜欢郑板桥的竹。中间还快速翻看了几本清代的山水画,怎么说呢,太繁琐了,并不怎么看好。还看了一本日本的浮世风画本,画的是一些花,看不出什么名堂。看画的时候,想到一个不算道理的道理,文、画、工艺品等,虽然表现形式千差万别,但它们的意其实是相通的,就像郑板桥的竹,透着一股美感,遒劲中透着洒脱,在画工的表现上,竹叶有密集处,在空白处又淡淡地散着一两枝,填补了空白的同时,又留有余韵;这些表现对应到文章中的话,就是文风刚劲而洒脱,有些部分要认真刻画,有些部分只需寥寥数语,但又意味深长。后来在一本油画集中看到一句话,可以对上面的道理做一些小小的解释,那句话的意识大概是,印象派并不是在画景物,而是在画画家的感觉。就是这个道理,这也许就是你迷迷糊糊中遵循的法则,这种法则明明比很多技巧都要好很多,可是现在却因现实的原因,几乎无人造访。在油画集中还看到一句激动你心灵的话,在这里记录下来:
对我来说,没人教过我什么。当一个人将自己置身于大自然面前,他若能够摆脱困境,自然,就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卡米耶.柯罗
不止绘画,写作一定也是这样,这或许就是你想出走的原因,走进大自然面前,面对它,面对自己,然后找到自己的风格,看到真正能让自己信服的东西。
后来离开绘画区,来到近现代文学作品区域。说起来,真的不得不吐槽,这部分书真的太少了,收集的作者本来就很少,每个作者的书还少得可怜,鲁迅全套书竟然都没有一份,还有那个时期的很多作者都看不到。从这些方面来看,这里实在不适合去找收集各种创作方式,量不够,可能得尝试一下国家图书馆。
从匆匆翻阅的几本书获得的一些感想来看,诗歌是没戏,完全抓不住要领。但是汪国真的诗看着就挺水的,还有一本是啥体裁来着,给忘了,反正就是一些心灵鸡汤,看着还挺爽,心情舒适,但细想来这些文章能给你带来什么,还真什么都没有,文章的写作方式对你没有任何启发,文章的内容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离真正的思想相去甚远,其中有一个观点说,磨难对人是好,但是对国家却不好,对人好是因为可以磨砺人,对国家不好就列举当时的动荡。他对于人和国家选取的例子就不在一个档次,对于一个国家的山河动荡、人民处于水深热的情况,如果对以一个人的家族惨遭屠戮,那个人还遭受无法挽回的折辱,只剩一息苟活之机,而就此打住列举,不见得一个人和一个国家的磨难不是一样的。再说中华民族遭受一段屈辱的历史,虽然让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中间包括无数中国人的性命,但是从现在看来,这段磨难,却确实在催生着新生的中国,如果没有这些,中国肯定依旧处于古老的封建社会,社会依旧腐败,官僚依旧猖狂,人民依旧被奴役,这个国家依旧看不到任何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