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到朱自清,确实擅长写散文,草草看了一两篇,然后翻到“背影”那一篇,快速看一遍,然后又回头看一遍,整篇叙述的成分多,几乎只有一处认真刻画,是他父亲翻栏杆那段,想来,当初课本里要背诵的应该也是这部分中的某几句。当初上课的情形已经不记得了,毕竟作为一位纯理科生,语文并不怎么放在心上。现在设想上课的方式,无非是说文章怎么样表露了父亲的爱,又怎么表现了“我”被父亲的爱感动,再有会说哪句话用得非常好,哪个字用得非常传神。真的,有时候会觉得,记录真理的文字浩渺无边,我们却整天在研究哪个字用得妙,我们的老师在说这些文章表达的什么父爱、母爱、乡愁,可是关于生命的哲学却无人教授,而开设的哲学课却整天在念叨着一个词的概念,却几乎没有人传授真正的哲思。当我看着周围的人,看着现在的人写出来的文字,就会感觉深处大漠之中,寻不到一点水源,生命之源几乎要被榨干。后来,我竟然觉得所有看到的这些书的思想是那么单薄,都不知道是什么给了我这么大的自信。虽然这么说,但是朱自清的文章的写作方式对现在应该是有借鉴意义的,应该可以好好研究一下。不过,从翻看的几篇来看,对话很多,咋一看还挺像小说。他在序言中说,有些人说他的一些散文是小说,可能也是有原因的吧。
后来在老舍的文章的一篇序言中,有个研究者认真分析对比了鲁迅、矛盾、巴金和老舍等人的文章,这其中提到近代作家6人——“鲁、郭、矛,巴、舍、曹”,接着分析出了一个让你有些在意的一个思考方式——文章的政治性,里面说得七歪八绕,都要绕到太平洋去了,由此也可见这个研究员真是太烦了,看着特让人生气,所以那部分序言也没看完。从看到的内容上,因为作者实在是太绕了,不肯给一句明确的说法,所以只能依据他的语气判断:郭沫若文采虽好,但是谄媚;巴金的宣传色彩太严重了,政治性太强;老舍的文章的政治性也存在,但是因为有一个啥称号,所以他的文章又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脱离政治性,具有研究文学性的价值,虽然如此,但是他的文章里面的角色的艺术形象有点问题——对革命的认识有偏见,反正说了那么多,无非就是说他其实没有那么差,其实还是有研究的价值的。
也不知道是我的对比的标准有问题,还是什么原因,总觉得,国内的文学存在很大的问题,他们受外在因素的束缚太多,根本没办法摆脱,以进行真正的思考,也没有办法真正做到诚实地去表达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真正的理解,从很多出名的文人的文章上看,他们的主题不对劲。就现在的我看来,真正的文学是有深度的思考的,那种真正至高无上的思想,是一个人对于生命的思考,而不是出于家国情怀,也不是技艺高超的抒情,比如说什么爱国、爱父母、爱子女、爱故乡之类的,而是像尼采、梭罗这些人的思想,在中国的话,庄子是算的。那种出于家国情怀、出于责任与担当的文字,就是少了什么东西,特别重要的东西,所以才认为他们有问题吧。
还有一句话想说,我们其实可以通过阅读一位作家的文学作品,重塑一个人的灵魂——此暂谓,散落的灵魂的收集。
看来这种方式不错,去翻书,思考,然后及时把思考的内容记录下来——反正也没事干。这种翻书应该先预设一两个目的:看写作方式,作者的风格,作者的心性。
喜欢独自言语请大家收藏:()独自言语更新速度最快。(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