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1 / 2)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中宫笺表一般不出,出了便也是得下发的明旨, 便是此事到此还远不算是完, 反而像是投入深海之中的一道炸雷,无异于让整个前朝后宫, 乃至于整个大清都来了场十级地震——

中宫笺表从立国到现在才算是正儿八经的出了头一遭, 自然不会是没有半分缘由, 其中固然也因着康熙和雍正不是什么昏君,不至于刚出什么皇后要出中宫笺表的事儿, 但顺治可不就是个混蛋王八蛋么?历史上的孟古青可是正正经经的科尔沁格格,被逼得废了后位不得善终都没使出中宫笺表这一手, 说来说去,无非就是这中宫笺表一出就等同于皇后直指皇帝有错,且夫妻俩人关起门来都无法解决, 变相等于是直接撕破脸皮了。

如此, 自是满朝,甚至于全天下自是都一片哗然。

自古皇权威严,且大清入关了近百年受汉习影响越来越深,若是寻常人折腾出这样的事儿,至少也得被指摘上一句有违夫纲, 往大了说就是不顾及皇帝颜面, 与严晓晓叱骂高氏一样,同样是其心可诛, 可严晓晓是谁?或者是原主富察皇后是谁?

一位向来颇有贤名的皇后竟是不惜拼得自己名声不要都要上表, 这其中的缘由自是更加符合老百姓们看向来高高在上的皇家热闹的猎奇心思, 于是,在严晓晓的刻意引导之下,在乾隆还没回过神来的时候,这事儿便成了四九城中街头巷尾最热门的话题。

“诶,你听说了没有?听说皇上还没登基的时候那高贵人就是女人里头的头一份了,吃穿用度比起如今的皇后娘娘还要精细呢?怪不得这给她金黄色朝服她都敢接了穿呢,想来是从前就没把皇后娘娘放在眼里呢!”

“嘶——那皇上岂不是宠妾灭妻?”

“还不止呢,你以为皇上登基后第一道圣旨是什么?说是要立高贵人为贵妃呢!”

“嘶——那高贵人可是包衣,这无功无德的凭什么超拔为贵妃?”

“可不就是这么个理儿?原先我就觉得奇怪,怎么皇后娘娘的娘家,正正经经的外戚富察府上向来行事低调,偏生那高家在京里头拽得跟二五八万一样,那高恒仗着自己是高贵人的兄弟不是今个儿纵马伤人就是明个儿闹事的,竟这样还给授了官职,原来是独得皇上恩宠后台硬着呢!”

“啧啧啧,怪道皇后娘娘上了这样一道旨意呢,这可真是叫人开眼见了,嗬,都说宫中规矩森严,我瞧着也不过如此嘛。”

“可不是?”

百姓们看热闹看得哈哈大笑,无形之中皇家的威信便跟着一降再降,威信这东西说起来好像虚无缥缈,却是能当得大用的治朝的根本,一言以概之,若是在老百姓心里皇家的形象从神坛上掉了下去,没了崇敬没了尊重没了依赖,下一步便是会质疑起朝廷的种种政策,再落得那有心人的眼里,就成了那揭竿起义的开端。

如此,前朝的大臣,爱新觉罗家的宗室也坐不住了。

要说此事归根究底呢,也就是乾隆对个后妃多宠了一二,要是高氏出身于满军旗,哪怕是汉军旗,封贵妃也好,穿逾制的朝袍也好,大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毕竟谁也不想没事找事的跟皇帝过不去不是?

可坏就坏在高氏这出身,一介包衣,别说宗室爷们儿满军旗的人看不上眼,就是汉臣也觉得很不像样子,说来说去,大家玩命儿的在前朝卖命不就是为了封荫子孙么,而如今事实告诉他们,你们玩命儿还没有这奴才秧子出身的生个闺女好使,这谁心里能得劲儿?

宗室本就心里头为着乾隆不优先考虑满军旗的利益反倒把个包衣捧上天极为不满,再被百姓们这街头巷尾的风声一影响就更是心中忧虑更甚,而朝臣们也没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那忠心为国只觉得高氏是祸水的,也有那心中存着小心思的,毕竟如今乾隆才二十对岁以后这选秀纳妃的时候海了去了,要没有皇后这一出只由得那高氏在后宫猖狂,那大家还混不混了?

这般之下,大家伙也没功夫去计较皇后这样不给皇帝留面子的事儿了,毕竟说句公道话,这事儿的源头也并不出在皇后的身上,比起皇后装聋作哑当不知道,眼前终于意识到事情严重的众人倒是庆幸在这乾隆龙椅还没坐热的当口儿上给闹了出来,不然等到日后乾隆这帝位稳当了,大家可不就只有干瞪眼的份了?

于是,宗室由履亲王庄亲王牵头,朝臣则由对先帝爷有多忠心耿耿对乾隆就有多看不上眼的鄂尔泰,和被先帝爷嘱咐着要入紫光阁,同样对先帝爷多为推崇的张廷玉牵头,先是将矛头有志一同的对准了高氏,顺带着也对乾隆为了高氏闹出来的种种事端表达了隐晦的不满。

乾隆本就还没从严晓晓的突然发难中给缓过气来,又遭逢了这新一波的冲击,还要安抚每日上请罪折子战战兢兢的高斌和眼泪都快把这紫禁城给淹了的高氏,只觉得一个头两个大,然而还没等他处理完眼前的烂摊子,更刺激的又来了——

自古朝廷有喜事都是要加恩科的,新君登基这样的大事自是也不例外。

早在先帝爷驾崩的时候许多士子便料到会要加恩提前到了京城,是以若说这京中街头巷尾的议论只是让宗室和朝臣心中生出了一二忧虑,对于士子们的影响就大了去了。

十年寒窗苦读,十个士子里头有八个都有一颗忠君为民的报效朝廷之心,正是一颗红心向太阳在皇城脚底下壮志凌云的时候,听得这新君有昏君的嫌疑,这士子们能不炸锅就有鬼了,武死战文死谏,文人本就自负一身清高,向来是拿敢言人不敢言之为风骨,便是在舆论的推动之下,竟有了士子们集体罢考的苗头。